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2021十大產業新聞回顧〉台積電全球設廠、聯電美光和解、英業達退出太陽能

鉅亨網記者張欽發、林薏茹、彭昱文、魏志豪、劉韋廷、沈筱禎 2021-12-28 12:17


2021 年堪稱是半導體最風光的一年,由於全球晶片荒難解,晶圓代工產能持續供不應求,台積電擴大在美、日設廠,同時,聯電也與美光達成全球和解協議,並簽訂確保價格與量的長約;太陽能產業則呈現兩樣情,英業達旗下英穩達聲請破產,也宣告正式退出太陽能投資;此外,電動車及電池材料、元宇宙都是今年產業的當紅炸子雞。以下是 2021 年國內十大重要產業新聞。



一、台積電擴大全球設廠佈局

台積電自去年 5 月在美宣布建廠後,持續加速在全球佈局腳步,傳出將不只興建一座廠,規劃未來 3 年內共建造 6 座廠房,董事長劉德音也在今年 7 月法說會上透露,未來不排除二期廠房擴建的可能。

台積電今年也接連宣布兩項日本重大投資案,一為在茨城縣建 3DIC 材料研發中心,擴展 3DIC 材料研究,且旭化成、Ibiden、信越等約 20 家日企也將參與,與台積電攜手研發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技術。

除研發中心外,台積電也拍板在日本啟動建廠,將與索尼半導體 (SSS) 共同合資,台積電投入 70 億美元,於日本熊本市設立子公司 JASM,初期將採 22/28 奈米製程,月產能 4.5 萬片,預計明年動工興建,2024 年生產,Sony 將取得不超過 20% 股權。

二、聯電與美光達成全球和解協議 多年纏訟落幕

經過多年纏訟,晶圓代工廠聯電 (2303-TW) 與美光 11 月 26 日發布聯合聲明,宣布達成全球和解協議,各自撤回向對方提出的訴訟,同時聯電將向美光一次支付金額保密和解金。

除達成和解外,美光也正式成為聯電的直接客戶,雙方簽訂確保價格與量的長約,確保未來 NAND Flash 控制晶片產能供給,為美光車用、行動裝置與關鍵客戶產品供應取得保障,未來也不排除其他進一步合作。

業界人士認為,雙方達成合作後,未來除美光可取得更穩定的控制晶片料源,聯電在近來持續擴大投資產能下,擁有更多長約客戶,將可確保新廠的產能利用率水準。

三、大廠再退出太陽能 英業達旗下英穩達宣告破產

代工大廠英業達 (2356-TW) 全面退出太陽能事業,繼 2019 年轉投資益通停止太陽能電池業務生產、下櫃解散後,今年 12 月初再宣布旗下生產太陽能電池片的子公司英穩達,因長期虧損,全部資產不足以清償負債,向桃園地方法院聲請宣告破產。

隨著轉投資益通解散清算、英穩達破產,代表英業達集團在太陽能業務投資全面暫告一段落,但公司則強調未來仍不會排除相關綠能的投資機會。

業界認為,儘管各家業者陸續淡出太陽能投資市場,但隨著各大廠宣示加入 RE100 計畫,綠電已成為台灣競爭力關鍵,政府也喊出 2025 年太陽光電累計裝置量達 20GW 的目標,有助現今仍生存下來的太陽能業者,成為未來大趨勢下的主要受惠者。

四、電動車、電池材料需求大爆發

隨著各國力推減排政策,電動車成為各國減碳的重點策略,各家大廠也紛紛跨入電動車市場,也帶動電動車的心臟電池材料同步爆發,而鴻海 (2317-TW) 今年在電動車布局大躍進外,更透過對外結盟的方式,強化在電池領域布局,打造垂直整合優勢。

鴻海在今年鴻海科技日 HHTD21 上,推出 3 款原型電動車,包含入門款的跨界休旅車 Model C、高級轎車 Model E 和電動巴士 Model T,並持續擴大客戶規模、增加出海口,如攜手 Stellantis 打造智能座艙方案、與泰國國家石油公司 (PTT) 正式簽約成立合資公司。

另一方面鴻海也強化生產能力,買下美國電動皮卡新創的 Lordstown 俄州廠,取得集團首座電動車組裝廠;以及買下記憶體大廠旺宏 (2337-TW) 位在新竹的 6 吋晶圓廠,發展碳化矽 (SiC) 以及電動車所需的小 IC 等半導體元件,提高在電動車的自製能力。

而在電動車關鍵的電池上,鴻海除了正式入主榮炭外,也參與碩禾私募,並結盟中碳 (1723-TW),正式串起電池上下游供應鏈,為電池大艦隊的雛形揭開序幕,可望一次掌握電池材料、正負極製作到電池芯等相關重要技術。

除了鴻海積極搶進車用電池領域外,電池材料業者如美琪瑪 (4721-TW)、康普 (4739-TW) 也看好未來隨著電動車銷量增加,電池材料需求只增不減,因此皆積極擴產因應。

五、海運衝新天價 貨櫃航商、貨攬業獲利創新高

2021 年貨櫃海運市場面臨史無前例的供應鏈瓶頸,艙位供不應求,推升運價節節攀高,貨櫃三雄和貨攬業者獲利的獲利動能飆升,長榮 (2603-TW)、陽明 (2609-TW) 和萬海 (2615-TW) 前三季每股純益 (EPS) 均在 30 元上下,台驊 (2636-TW) 達 22 元,中菲行 (5609-TW) 也賺逾 1 股本。

由於海運市場前所未見熱絡,激勵萬海股價一度寫下 353 元的海運業新紀錄,台驊達 321 元,陽明達 234 元,長榮也高見 233 元,貨櫃三雄同步擠進 50 大權值股。

進入第四季海運傳統淡季後,塞港缺艙和後端供應鏈運能不足狀況,並未明顯緩解,美西塞港更是首見超過百艘,等待卸貨的船已排到太平洋上,使美國線運價繼續衝高,一般預期,海運業第四季表現還會較第三季更好。

六、轉型策略奏效 面板雙虎谷底翻身大賺千億

面板雙虎友達 (2409-TW)、群創 (3481-TW) 歷經過去幾年產業削價競爭後,去年起受惠疫情意外帶動的遠距需求爆發,營運擺脫虧損低谷、重拾產業榮景,根據雙虎前三季財報,合計雙虎已大賺 1022.67 億元,史上首見,全年也有機會挑戰歷史新高。

雖然今年下半年電視面板價格出現較大幅跌勢,但雙虎在轉型策略發酵下,降低報價下滑影響,友達近年就以雙軸轉型為策略,發展高值化產品 (Go Premium)、場域經濟 (Go Vertical),其中,過去比重接最高的電視,第三季更已降至 22%,群創則是執行雙軌轉型策略,也降低電視面板比重,目前達約 33%。

展望未來,隨著第四季面板價格跌勢顯著趨穩,雙虎對明年展望皆不看淡,現階段在商用需求強勁下,也補足消費性產品產能缺口,整體產能利用率維持高檔,在新應用持續發酵下,認為面板供需健康,明年第一季價格就可望落底反彈。

七、傳產、科技廠掀經營權之爭 高層人事頻變動

今年傳產、科技廠掀起經營權之爭,包括大同 (2371-TW)、東元 (1504-TW)、永大 (1507-TW)、漢唐 (2404-TW) 與光洋科 (1785-TW),高層人士近一年更是頻頻變動,尤其百年企業大同由三圓建設董事長王光祥拿下經營權、林郭文艷退出董事會後,總計更換 2 名董事長、3 位總經理及 8 位董事;目前則由王光祥出任董座、精英董事長鍾依文回鍋接任總經理。

過去一年來,大同董事長從上任 50 天就下台的台苯董事長林文淵,換成併購天王中美晶、環球晶創辦人盧明光,總經理則從湯政任陸續換成鍾依文、何春盛等人。

另一家電廠東元今年則掀起父子經營權之爭,集團會長黃茂雄長子黃育仁,突然發布辭職聲明書並組改革派,就此點燃父子經營權之爭的戰火,黃育仁以菱光法人身分向東元提名 4 席獨董、3 席董事,正式宣布角逐東元董事改選。

父子兩人爭鋒相對,各自展開一系列反擊,黃茂雄結合外援啟動收購戰、黃育仁則進行反收購,最終黃茂雄拿下 8 席董事鞏固經營權,黃育仁拿下 3 席順利進入董事會,經營權才暫告段落。

延燒多時的電梯大廠永大經營權也在今年畫下句點,今年 2 月股臨會補選董事,選舉結果日立、寶佳董事席次翻盤,日立取得經營主導權並任命台灣日立亞太公司電梯事業開發室總經理長島真為永大董事長,此外,日立將以每股 65.1 元為對價,取得永大全數股權,最快明年初下市。

台積電 2 家供應商包括漢唐、光洋科今年也發生經營權之爭;漢唐為台積電無塵室的主力供應商,年初由於公司派與大股東李惠文就董事提名人選發生爭執,最終李惠文在持股優勢下,成為漢唐現任董座,原董座陳朝水則提前退休、轉任顧問,原先被視為漢唐董座接班人的陳伯辰最終也退休。

光洋科則是因提前改選董事一案,以馬堅勇為首的公司派與大股東台鋼集團撕裂,雙方獨董也各自召開股臨會,更出動金管會、經濟部與法院,成為年底市場焦點。

八、元宇宙商機引爆

隨著臉書更名為 Meta,元宇宙熱潮延燒全球,隨著雲端與邊緣運算協作、AI 演算法、XR 軟 / 硬體、感知融合、加密虛擬貨幣、NFTs 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台廠也連袂宣布進軍元宇宙。

其中,宏達電推出 VIVE Flow 沉浸式 VR(虛擬實境) 眼鏡後,相比過去主打 VR 一體機 VIVE Focus 3 等商用產品,VR 眼鏡在價格、硬體裝置、內容應用等更貼近消費市場,降低跨入 VR 領域門檻,也引燃元宇宙旋風。董事長王雪紅看好,元宇宙是勢在必行的科技發展,未來將透過手機、PC 等裝置連結,進入 360 度的空間感受元宇宙。

台 IC 設計廠包含驊訊 (6237-TW)、威鋒電子 (6756-TW)、玉晶光(3406-TW) 等,也透過自有產品,供應給臉書、宏達電 (2498-TW) 等 VR 品牌大廠,成為進入元宇宙的關鍵零組件,未來在大趨勢驅動下,相關營收也可望逐步放大。

九、高價股挪移、股王換人當 大立光首度執行庫藏股

隨著各類產業表現起伏,高價股排名跟著大挪移,大立光 (3008-TW) 自去年底起,受貿易戰及大客戶扶植競爭對手影響,股價不斷下滑,接連摜破 5000、4000、3000 元大關,今年終止蟬聯 9 年多來的股王寶座,為拯救自家股價,大立光更首度實施庫藏股計畫,最終執行率約 5 成。

反觀矽力 - KY(6415-TW),受惠各類產品對電源管理晶片需求強勁,加上 8 吋晶圓產能稀缺,晶片價格連番上漲,推升營運頻創高,今年一舉擠下大立光,成為新科股王,其餘個股也因獲利強勁成長,帶動台股首現 13 千金。

今年台股千金股除了去年就在榜單中的矽力 - KY、信驊 (5274-TW)、大立光、譜瑞 - KY(4966-TW)、祥碩 (5269-TW)、旭隼 (6409-TW) 外,其餘如力旺 (3529-TW)、AES-KY(6781-TW)、富邦媒 (8454-TW)、聯發科 (2454-TW)、緯穎 (6669-TW)、亞德客 - KY(1590-KY)、世芯 - KY(3661-TW) 皆在今年首度擠進榜單中,若以漲幅來看,AES-KY 今年掛牌就飆漲 4 倍以上,漲幅冠居所有千金股。

十、台廠紅鏈亦敵亦友 和碩、宣德、美律聯手立訊搶蘋單

紅色供應鏈崛起,更獲得蘋果 (AAPL-US) 背後支持,台廠則各自以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迎戰,代工大廠和碩 (4938-TW) 年初拋出震撼彈,繼私有化旗下機殼廠鎧勝 - KY 後,進一步引資立訊參與其孫公司日鎧現金增資,並由立訊主導,鎖定金屬機殼業務,也創下近年兩岸蘋果供應鏈最大合作案。

立訊與台廠合作已不是首例,電聲元件廠美律 (2439-TW) 就與立訊合作多年,旗下惠州、蘇州、越南三個廠區立訊都有入股,由於立訊有成本控制與生產效率優勢,不只與美律高生產成本互補,美律也藉與立訊合作,提高美國、中國訂單。

受貿易戰影響,蘋果在供應鏈布局上朝雙軌方式進行,除要求台廠供應鏈轉往印度設廠外,也積極扶植中國本土供應鏈,市場認為,未來蘋果將把中國內需市場交由立訊、藍思等,全球市場則交由鴻海、和碩、緯創在印度等地生產負責。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

#營收獲利增加

#極短線強勢

#營收創高股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