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嘉美館×阮劇團對談!2021創意力100「理解在地文化後的下一步?」

La Vie 2022-02-07 15:21


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 × 阮劇團團長汪兆謙


「在地」議題多年來在各處發芽、茁壯。不論是開館一年的嘉義市立美術館,又或是成團 18 年、被阮劇團團長汪兆謙形容為「可以喝酒了」的阮劇團,皆從嘉義這片土地長出自信姿態,以自身本事回應在地文化。

 

阮劇團團長汪兆謙與我們分享,莎士比亞時代倫敦市有 20 萬人口,其中有 10% 是戲劇的觀眾,這代表去酒吧、餐廳一定有觀眾在討論戲劇。以台灣為例,嘉義市 26 萬人口是最接近文藝復興時期的倫敦,他努力的目標是追上莎士比亞的 10% 在地觀眾率。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則表示,對美術館來說文化主體性與在地文化的對話是「過程」不是「目的」,唯有真正參與其中,主體性才能夠被建構。

 

_DSC2548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左)阮劇團團長汪兆謙(右)

 

 

Q:兩位如何看待嘉義這座城市的蛻變?

汪兆謙:這我滿有感的欸!10 年前來嘉義的朋友都說嘉義很無聊,但近 5 年則變得不一樣,例如城市中有個性的店家越來越多,旅行方式不同於主流路線,大家會朝向有機、與風土有關、在地人帶路的方式認識嘉義。嘉義在改變,這跟台灣社會的改變息息相關,先從鄰近的台南發生改變,再慢慢擴散到嘉義。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這 10 年、20 年的返鄉經驗往往是挫敗的,例如在都會求職不順所以黯然返鄉,像電影《海角七號》那樣;但現在嘉義的青年返鄉是從外地取經後帶著希望與自信回來,很積極正面也成長快速。

 

賴依欣:我高中後就離開了嘉義,直到兩年多前才回到這座城市,所以我對嘉義的變化很有感覺。像兆謙剛剛說的,10 幾年前的台南有一波外來者因為欣賞這座城市而前往、重新定義台南,而我兩年多前回到嘉義的狀況有點像是這樣,但不同的是那時候觀察台南是外來者移居為多,嘉義這幾年則有許多在地的年輕人返鄉建構城市情感。近年來地方城市的轉變、形塑出什麼樣的特質是每個城市都在談的,也試圖談出一些特殊性,我很驚艷看到嘉義這樣的轉變。

 

002美術館一樓展區入口即可看見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作品《嘉美神社》嘉美館所展出的日本藝術家大塚麻子作品《嘉美神社》。

 

Q:阮劇團將在地的民俗文化揉和於現代戲劇中;嘉美館奠基在「畫都嘉義」的美術與人文特色,請聊聊你們詮釋在地文化的方式。

汪兆謙:雖然阮劇團標榜我們是講台語的本土劇團,可是談在地時,我自己不太愛談「只有情感認同」,我認為我跟館長都有個特質是「一半一半」,就是我們有在地認同,但另一方面我們把自己當外人,因為我的生命經驗或求學、美感經驗有一半是在大都會裡,我也試圖保持一種客觀距離。詮釋在地文化有不同階段,剛開始時會把它當作有形狀的目標去追逐,比如說在團員訓練或製作裡面會有台語、認識鄉鎮與職人,以及向布袋戲班、歌仔戲班、家將學功夫,如果你泡在這裡面,地方風土會讓你的氣質變得不一樣,我覺得我們也是在做一種水土保持工作。

 

IMG_0654阮劇團《十殿》演出期間的側拍紀錄。《十殿》以一棟住商混合大樓為背景,加上台灣五大奇案元素發展成備受矚目的台語原創劇。

 

我要從寫《風土經濟學》的洪震宇那邊借一句話,他訪問過的虱目魚養殖戶說:「養魚有一個條件:魚要好、水要好,水要好、土要好。」對我來說這句話超棒的,這就是我心目中做文化的概念,而這也是最費力的,只要環境架構起來,後面人、作品自然會有不一樣的可能。在台灣,我們看到主流的戲劇作品因為結構性問題必須將場景放在都會,因為觀眾、創作者都高度密集在這裡,久而久之會讓大家的思考都是北部都會生活感;我只是很單純覺得台灣的劇場不應該只有北部的觀點,我們在做的實驗就是,可否在濁水溪以南、我們生活的故鄉,發揮一點點可能性來做出跟北部不同的作品。

 

賴依欣:我之前在台南工作,看著台南有那麼多藝文空間、有自己的美術館成立,我也開始想像如果嘉義有自己的美術館會是什麼樣子、我對嘉義的情感連結如何透過美術館在當地有更多可能性?在這個時間點共同形塑城市性格滿重要的,像台南就經歷了好幾波城市性格的改變,我們在當地產生的所有對話能量都能夠創造屬於它的時代精神。嘉美館做了滿多與在地對話的事情,因為一座城市的美術館一定要重新理解、打開美術史與在地討論,並非建構一個中心感,新時代的美術館已經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必須和社區產生對話、透過各種方式讓民眾參與其中。所以我們的展覽會針對嘉義的城市特質和美術史做討論,也透過很多活動如嘉美館專屬的 Podcast 頻道、館刊透過專業論述建構的方式與當地對話。美術館成立以來最主要還是傳承「畫都嘉義」的底蘊,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有兩部分:第一是嘗試以當代角度看畫都嘉義百年來的發展,透過不同的策展維度跟生活視角討論與詮釋,另外則是嘗試創造多種與民眾對話的可能。

 

20211111-DSC09004阮劇團今年度製作的暖心作品《剪刀 石頭 布》劇照。

 

 

Q:你們對耕耘在地的心得及未來想要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汪兆謙:我們在做台語劇的時候,會想辦法在核心創作加入非台語劇的觀點,像是《嫁妝一牛車》是日本導演、《十殿》裡面有馬來西亞的演員,我會想辦法透過非全本土看到不同的碰撞,像是大家很難想像《嫁妝一牛車》這樣懷舊的鄉土小說會演得這樣瘋狂。值得一提的是,台語在我們的用法或觀念上是感性語言,但是當你進到理性論述時很自然使用國語,我們下一個目標是把台語推進到理性語言,像是用台語談科學、哲學,讓台語是有發言權的。但其實也不只是台語,我比較主張的是母語,客家人講客語、原住民講原住民語,我覺得比較理想的語言或文化模式可能是我們越來越習慣我們的文字或語言。
 
 

賴依欣:我覺得阮劇團從一個與本土在地文化很貼近的狀態,慢慢發展演變成有點像是三稜鏡的折射狀態,折射自己面對的環境、時代,而這些在地議題或社會議題又可以用更宏觀的方式牽動整個文化與社會。美術館要如何成為容納、折射可能性的場域?藝術展演是藝術家透過自己的生活跟所面對的時代議題、環境議題表述,美術館則能夠讓大家透過作品去感知、折射時代的樣態。其實是我們刻意透過策展的手法使「嘉美館在嘉義」這件事產生主體性和連結,所以我們從第一檔展覽《辶反風景》一直到現在《由林成森》,當中的作品涵蓋 1920、1930 年代藝術家如何看待眼前的風景、當代藝術家又如何去做詮釋,所以「在地文化」在這裡會被打很開,這也是美術館存在的意義,它是一個打開想像的場域。

 

006美術館展場二樓大廳一隅美術館是一個打開想像的場域,讓觀者看多種樣貌、思索與詮釋的可能性,圖為嘉義市立美術館展場二樓大廳一隅。

 

賴依欣

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為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媒體藝術系學士、西敏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碩士和博士,2011 年成立「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長期致力於當代藝術策展、視覺文化研究、藝術教育推廣與藝術文化展演書寫。現階段致力於提升美術館的專業性、公共性與多元性,並推動國際與在地的藝術交流。

 

汪兆謙

阮劇團藝術總監暨團長,同時也是嘉義市實驗劇場「新嘉義座」創辦人。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並於大學時期返鄉創立阮劇團,以「常民文化」為創作核心,探索其與現代劇場接軌的可能性,對內深入在地、對外積極與國際接軌與嘗試新的可能性。

 

 

採訪整理|馮興妍

攝影|林祐任

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阮劇團

欲探索更多 2021 台灣創意力 100 的深度訪談,請見

 La Vie 2021/12 月號《關於未來的共同創作》 

 

 

※  精彩全文,請詳見《La Vie》12 月號。

※  本文由 LaVie 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