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揭秘經濟學家計算一個人有多快樂的秘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2-22 08:24


作者丨保羅-歐耶爾 翻譯丨郭恬君

1 預期效用的大小決定你能堅持多久

效用是經濟學中最抽象的概念,同時也是直覺上最吸引人的概念,這基本上就是經濟學家計算一個人有多快樂的方法。

如果我有一段滿意的長久關係,或是快樂的初次約會,能夠讓我開心的話,這就是增加了我的效用,所以我花時間在okcupid網站上,希望能遇見一個人,在未來增加我的效用。

我們不斷在做決定,將預期效用最大化。就在我們討論這個議題的當下,你就是在做這件事。某種程度上,你正在自問:究竟繼續閱讀此書會讓你比較快樂,還是放下這本書去做別的事比較快樂?

有沒有注意到,剛才我說的是將“預期效用”最大化。因為有些決策的后果你自己也不太確定,或許你日后會后悔這個決策,所以也只能盡力去猜測現在的決定會如何影響未來的效用。

人常常必須選擇到底是該接受目前最好的選項,還是繼續尋找。經濟學里的搜尋模型,就是在分析此種抉擇所涉及的取舍(trade-offs)。在網絡交友的世界里,這代表我知道再看一個使用者檔案會創造一個機會,而這個人可能就是我的終生摯愛,是最能讓我快樂的女人。

當我有這種想法時,我幾乎覺得自己有責任要多看一些使用者檔案,如果我在match.com上點閱的下一位女性可能就是我最契合的伴侶,我現在怎么還坐在這里寫這本書呢?因為我們都知道,這種邏輯行不通——我們不會不顧時間,一直尋找完美的另一半。

我們會將就著“定下來”。沒錯,就是這樣,但你一定不想承認。你深愛自己的另一半,覺得對方就是最棒的;也或者你還在尋覓,心里企盼著能找到一個“完美”的人。

但你找不到的。我不想戳破你的幻想,但你絕對沒辦法找到那個完美的另一半。就算那個完美的對象真的存在,你也幾乎不可能找得到對方。

於是,到了某個時機點,你就會跟自己說(雖然我不建議你大聲說出來):“我的另一半真的很棒,雖然如果我繼續尋找,可能會找到更好的人,但是我還得謀生、準備晚餐、練習鋼琴等等做一大堆事,所以我還是將就著和這個人定下來,繼續過活,因為這已經比最糟的情況好很多了。”

其實在網絡交友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出現“停止搜尋”這個決策。首先你要面對的是,到底要不要再多看一個使用者檔案;接下來,則要決定是否與對方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或后續的約會,或是再找其他對象;與某個人約會一段時間后,又得決定要不要進入穩定的關係,或許同居、或許走到結婚這個終點,或許還是要回到交友市場再試一次。

最後,如果你與現在的伴侶已經在一起很久了,你就必須不斷決定:現在這段關係是否 比分手尋找一個更佳的對象還要好?我當然希望你不需要在一段長久的關係里,刻意去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在冥冥之中,你仍然是在選擇自己現在所擁有的,而不是可能在其他地方獲得的東西。

你或許認為,只有經濟學家才會用這種角度分析交友市場,一般尋找對象的人才不會這樣行動。尼克波卡登(nick paumgarten)曾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志發表過一篇關於網絡交友的文章。

在寫作的研究過程中,他訪談許多交友網站使用者,發現有一群人很愿意“騎驢找馬”——在更好的人出現之前,先與某個人交往。波卡登寫道:“只要外面還有更好的選擇,你就會無法自拔地試著去找到對方。”

《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里的米蘭達霍布斯(miranda hobbes),也提供了“騎驢找馬”現象的另一種說法:“我現在同居的男人,內褲上總是有擦不干凈的污漬……如果你的男友已經放松到連那里都不愿意擦干凈,那么兩個人之間的浪漫情愫也就結束了,可以畫下句點。”

2 搜尋成本最低的人會選擇繼續尋覓

到底是哪些人會將就和眼前的對象定下來,而哪些人又會持續尋覓呢?

對經濟學家來說,有一種人比較不可能將就眼前的選擇——也就是搜尋成本最低的那群人。在網絡交友的世界中,這個概念有許多種不同的意思。

首先,有些人就是喜歡(或是不太介意)尋找的過程。他們很喜歡瀏覽交友網站,就跟有些人喜歡看產品型錄、到商店或購物中心逛街,或周末時到古董店泡一整個下午一樣。

這些人沒有定下來的理由。對他們來說,打獵搜尋這件事的效用很高。

波卡登寫道,他發現在這群人當中,至少有一部分認為“網絡交友本身就很好玩,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但我不是這種人——我不喜歡埋首在網絡交友的世界里,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希望能把時間拿來做很多其他的事。

這點跟第二種不會定下來的人有關,也就是那些除了逛交友網站以外沒事可干的人。假設其他條件都一樣,如果你沒有嗜好、也沒有什么賺錢的好方法,常常無聊地坐著發呆、度過空閑時間的話,那你就會一直尋找那個完美的伴侶。

不過在這個例子里,“其他條件都一樣”是很重要的要件。我剛剛所形容的這種人,可能因為沒其他事好干所以變得十分挑剔,但他“沒事可干”這個特質,同時也會降低他在別人眼中的吸引力。

所以,這種除了上交友網站外沒事可干的人不僅會持續尋找,而且他的選擇也不會太多。如此一來,讓他認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人,而不斷尋找的原因(以經濟學的語言來說,便是他的時間成本很低),很可能讓他變得不那么吸引人,進而不得不繼續尋覓。這是種“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的概念。

總之,沒有其他事好干或是喜歡打獵尋覓,都會降低一個人定下來的意愿,因為尋覓的成本對他們來說並不高。除此之外,一個人若認為繼續尋找的利益夠高的話,也比較不愿意定下來。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預期繼續找真的能找到更好的伴侶,那他就不會定下來。

那么“騎驢找馬”的最大受益者是誰呢?老實說,就是那些挑剔的人。如果我只是想找個伴,找個會在家里等我、能夠陪伴彼此的人,那么只要這個約會對象日后沒有拋棄我,我就會接受這個人,很快地和她定下來。如果大部分的潛在伴侶都還算可以的話,何必要“騎驢找馬”呢?

3 必須付出的搜尋成本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比其他男人更挑剔,不過我確實有著特定的口味。舉例來說,我覺得自己講笑話時,另一半覺得好笑是很重要的。

我無法只靠網站上的個人檔案,或是一次約會就判斷出對方會不會覺得我的笑話好笑,我必須深入認識她們之后才會知道。從與同事、朋友、前約會對象及前女友的互動經驗中,我蠻清楚一般人對我的笑話會有什么反應(通常覺得不太好笑),也知道有多少人(很少)會覺得我的笑話很好笑。

我知道自己大概要與許多女性見面,花上好一段時間,才可能找到真心欣賞我笑話的她;而且在與大部分的人互動過后,我還是得繼續搜尋。

光是這樣就已經很麻煩了,但我除了希望另一半能欣賞我的笑話之外,也希望她本身就很幽默,還要有開放的心胸,與我暢談政治時事而不覺得無聊,喜歡的電影類型也要和我一樣。

當然,她也得體諒我必須花很多時間陪伴我那些青春期的孩子,還有那只不守規矩的大狗。在單身女性人口中,以上幾點都能奪得高分的人比例非常低。

如果我在okcupid上認識一個女生,與她約會幾次之后,我很可能會發現她並沒有完全符合以上幾個條件。

然而,事實上,還是有人比我更挑剔。有個中國的女研究生,在交友網站的個人檔案上列出以下征友條件:“沒有婚姻記錄;碩士以上學歷;武漢人、農民家庭與獨子勿擾;不可抽煙、喝酒、賭博;身高一七二厘米以上;結婚前需至少交往一年;熱愛運動;父母不得離異;月薪人民幣一萬五千元以上;年齡二十六至二十八歲;每周保證至少四晚在家吃飯;前女友數目需在兩人以上、四人以下;處女座與摩羯座勿擾。”

可惜我二十八歲時沒看到這個女孩的交友檔案,我當時可是符合標準的人選(除了其中一條之外,稍后再揭曉這個秘密)。

如果我跟一個女人約會幾次,發現我們很合得來,但她並非百分百符合我的條件,我該怎么辦?比如說她喜歡的居然是恐怖片,或者那位中國女研究生認識了一個一七一厘米高或處女座的男生呢?遇上這種情形,我們該放棄重來嗎?

答案當然是取決於,補足這個不符合的條件所能增加的快樂感,與重新再來所需花的時間之間的關係。耐心需要付出代價。如果我或這位中國女孩降低原本的標準,就可以很快定下來,免於承擔更多搜尋成本。

這樣的邏輯也可以推論出另一群比較可能繼續尋找、不會跟眼前對象定下來的人——那就是耐心的人。

想象一下,假設布萊恩和卡爾兩個人都想找一個伴,而且兩個男人的擇偶條件一模一樣,不過卡爾比較有耐心,常常思考未來,對自己的人生有長遠規劃。卡爾比較會存錢,布萊恩則比較喜歡出去玩,或把薪水全拿來買臺好車。那么,卡爾這樣的人在挑選伴侶時,可能會比較挑剔。

對布萊恩來說,即使停止尋找可能代表他得跟一個不那么理想的伴侶相守終生,他也會想省掉眼前的麻煩,不再費心尋找下一個人(而且尋覓時還得孤單度日)。

卡爾的耐心則會讓他相當挑剔,幸運的話,有一天他會找到一個更契合的女人,但現在他就得付出寂寞這個代價。

現在回到我跟那位挑剔的中國女孩身上。相較之下,我比較有誘因將就與一個沒有百分之百符合標準的人定下來。我應該是比較沒有耐心的那個人,因為我的年紀比較大,沒有太多時間尋找下一個對象,所以在我眼里,現在比未來還要有價值。至少與那個中國女孩相比,我所擁有的未來沒有她那么多。

4 什么時候該定下來?——“效用最大化”的時機

經濟學家相信,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會根據現有的資訊,做出最好的決定,判斷何時應該定下來。

當然,有些人會犯錯,太早定下來(導致日后離婚)或是太晚定下來(導致孤老余生,后悔當初沒有把握與前女/男友廝守一輩子的機會),但是只要每個人都盡力地“最大化”決策當時的效用,大部分的人都會在某個時機找到好對象。

有些不以經濟學理論思考的人可能會說,人類對於效用最大化,其實並不在行。意思是說,人常常不愿意在應該定下來時定下來,所以有很多單身的人都錯過了生兒育女的最佳時機。

這種說法常被拿來形容某一種女人,也就是那些生理時鐘拉警報,但又不愿為了生孩子而大幅降低擇偶標準的女性。

作家蘿莉戈利伯(lori gottlieb)就是“女性不知如何讓個人效用最大化”陣營的擁護者(但我想她大概不會同意我的措詞)。

她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我的建議是:定下來吧!這才是對的。不要擔心有沒有激情或濃烈的感情……根據我的觀察,其實定下來才是日后讓你更快樂的選擇。”

她鼓勵大家只在重要的特質上精挑細選——誠實、善良、大方、共同的價值觀等等,不重要的條件就算了吧。作為一位單身男性,我看到這種說法會馬上說:“沒錯!就是要這樣教她們才對。”

但作為一位經濟學家,我認為戈利伯寫的最後一句話必須修改一下:“女性低估了單身所損失的效用。如果女性與低於自己標準的男性將就著定下來,可能可以增加人生中的效用。”

戈利伯在書中舉了電影《收播新聞》(broadcast news)中珍(jane)這個角色為例。戈利伯認為,她終有一天會后悔自己拒絕了“聰明、幽默又善良”的艾倫(aaron)。戈利伯寫道:“她深愛著艾倫,卻沒有感受到任何火花”,反而深切渴望著“帥氣卻膚淺”的湯姆(tom)。

經濟學家會認為珍在整個過程中都做了理性的選擇,無論她的愛情結局為何,她都有理由相信拒絕艾倫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快樂。

戈利伯認為,她完全想不出任何理由證明珍的決定沒有錯,而且至少對一般女性而言,直接跟艾倫結婚才是更好的選擇。我猜戈利伯若碰到那位不與處女座交往的女孩,一定會建議她大幅刪減自己的擇偶條件。

許多想反駁戈利伯此種觀點的人,都會采取“女性知道如何最大化自身效用”這個立場。交友網站plenty of fish的論壇里就有一位使用者說道:“我知道色拉對身體好,所以我可以強迫自己吃下去;但是我不可能跟一個失敗者聊天,持續二十年都不間斷。”

另外一位網友則說,戈利伯應該擔心自己的效用有沒有最大化就好,根本不需要指導別人如何增加效用:“我實在是受夠這種文章了,用一大堆東西規定女性應該如何處理私人與專業生活。這只是你個人的想法,不要把自己對安全感的那種渴求,當成福音來傳播。”

我不會告訴你什么時候定下來,或是應不應該定下來——你可以自己決定,好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戈利伯認為應該要有更多女性定下來,而這種說法是對是錯無法定論,但無論人類是否過於挑剔,在我們尋找伴侶或人生各種事物的過程中,有一件事絕對沒錯——無論你是否完全理性,搜尋理論都認為,那些你沒有把握住的機會,未來都很有可能讓你感到后悔。

(文章來源:智谷趨勢)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