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製衛星上太空〉台廠衛星應用布局跨大步 太空發展迎元年
鉅亨網記者劉韋廷 台北 2022-07-20 12:55
台灣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 TRITON 最快將在明年首季發射,科技部長吳政忠今 (20) 日表示,在馬斯克的 SpaceX、Starlink(星鏈計畫) 推展商業應用後,台灣也持續推進,包含《太空發展法》、太空中心法人化、科研火箭發射等,認為今年是台灣太空發展元年,未來廠商在全球低軌衛星商機中也不會缺席。
獵風者 TRITON 衛星採用台灣自主設計的 10 項關鍵元件與技術,包含衛星電腦、電力控制、光纖陀螺儀、導航接收機等,整體衛星包含酬載共有 82% 由台灣研發製造,除中科院、工研院外,包含芳興科技、漢翔 (2634-TW)、公準 (3178-TW)、凌群 (2453-TW)、新鼎 (5209-TW)、國眾 (5410-TW) 、卓越 (2496-TW)、華泰 (2329-TW) 等也參與其中。
台灣在太空產業發展上並未停歇,吳政忠說,繼今年 1 月《太空發展法》正式頒布施行後,4 月立法院也通過太空中心變成行政法人,最快年底掛牌,近期陽明交大團隊也在短期科研火箭基地,成功試射火箭升空,都是台灣太空產業的重要里程碑。
吳政忠認為,未來 10-20 年將是太空產業正式起飛的階段,台灣在 30 年前即投入太空科技發展,雖然多以科學研究為主,但也培養出很多太空相關人才、技術,隨著 2019 年 SpaceX、Starlink 相繼問世後,台灣也並未等待,持續擴大太空產業布局,從預算來看,太空中心今年度預算約 36 億元,明年可望進一步提升至 50 億元。
吳政忠進一步指出,過去台灣在衛星應用上較著重在遙測、氣象,對通訊衛星比較沒有注意,但整體太空衛星涵蓋火箭發射、衛星、地面接收、搭配 5G/6G 的聯網等,認為最大的市場在地面接受、聯網應用,都將是台灣廠商未來 10 年可掌握的龐大商機,並在全球扮演關鍵角色。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