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力推對中脫鉤 中國與亞洲鄰國貿易關係不減反增
鉅亨網編譯林薏禎 2022-12-29 11:14
即使美國設法說服各國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隨著經濟成長,企業推動供應鏈重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亞洲鄰國的貿易關係仍持續深化。
2018 年美中貿易戰以及隨後爆發的新冠疫情,為全球供應鏈重組拉開序幕,總部設在中國的製造商紛紛將部分產線遷到亞洲鄰國,以規避關稅或是避免未來美中關係惡化帶來的風險。
然而數據顯示,這種重組往往有助於強化、而非削弱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貿易關係,這當中反映的是製造過程的複雜性,因為一項商品通常需要龐大數量的零件,且涉及多個組裝流程。舉例來說,在越南和印度組裝智慧手機,需要製造商先把在中國生產的零件和材料運往當地。
《華爾街日報》對中國海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從美國 2018 年對一系列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以來,中國與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等東南亞鄰國的貿易總額成長 71%,達到 9790 億美元,與印度同期的貿易總額也成長 49%。相較之下,中國與美國及歐洲的貿易總額分別只成長 23% 和 29%。
與亞洲鄰國的貿易之所以能快速成長,部分也和「中國引力」有關。經濟學家在數十年前便指出,一個國家通常會和大型或鄰近經濟體進行更多貿易活動,而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自然成為其他鄰近國家的貿易夥伴,如同美國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最大貿易夥伴。
另一項原因是,中國出口商品包含便宜的智慧手機、平價汽車和工廠設備,這些商品在周邊快速成長但規模較小的經濟體當中相當受歡迎。且為了回應美國的關稅制裁,中國還調降亞洲其他地區的進口商品關稅,讓中國企業和消費者得以享受更便宜的亞洲製造商品。
亞洲經濟體是美中緊張關係下的最大受益者
經濟學家指出,隨著美中關係日益緊張,亞洲國家經常在兩國的貿易對決中獲得龐大利益,他們和美國的貿易關係多半也有所成長,因為這些進口商希望尋找中國製產品的免關稅替代品,或是在其他國家設立商店,來規避美國的貿易制裁。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經濟學家對去年的分析顯示,2018 年以後,南韓從美國進口的挖土機、紡織品和電視零件有所增加,這些產品都受到前總統川普當政時的關稅影響。
美國海關數據顯示,自 2018 年 7 月以來,美國從東南亞十國的進口已增加 89%,且截至今年 10 月的一年當中,雙邊貿易總額已達 4500 億美元,高於 2018 年中旬的 2620 億美元。
經濟學家認為,想要阻止亞洲經濟體更加依賴中國,美國必須採取更多行動,來促進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關係,例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CPTPP)。
拜登政府此前表示暫時不打算加入 CPTPP,但願意重啟談判。美國貿易代表署 (USTR) 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