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工業技術與資訊〉機能植物肉 美味又健康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3-07-01 09: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香氣四溢、綿密誘人的油煎鵝肝,逼真口感讓人不敢相信竟是植物所做。

撰文/陳怡如

植物肉正夯!隨著環保、健康和節能減碳的意識抬頭,不少餐廳都開始提供植物肉餐點,掀起一波植物肉浪潮。瞄準未來食物商機,工研院投入研發植物基產品,鎖定高單價、機能性的利基市場,不只讓消費者感到好吃,還要吃得健康。

在今年 4 月的世界地球日,有「法餐南霸天」美譽的知名廚師簡天才,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蔬食餐會。一道油煎鵝肝上桌,香氣四溢、綿密誘人,逼真口感讓人不敢相信這竟是植物做的!背後的研發團隊,正是工研院。

低碳排的植物肉,有助減緩氣候變遷。以食品中碳排最高的牛隻養殖為例,每生產 1 公斤的牛肉,就會產生 36 公斤的二氧化碳;但以國際知名的植物肉品牌 Beyond Meet 來說,每生產 1 公斤的仿牛肉漢堡排,只會產出 6.8 公斤的二氧化碳,造就植物基食品蓬勃發展。

第二代植物基食品 好吃又健康

工研院中分院副組長蔡書憲指出,團隊在 2、3 年前開始投入「未來食物」,相比已是紅海的植物肉排,工研院從「高單價、機能性」的方向切入,目前已研發植物基龍蝦、鵝肝、培根、蛋,這些品項除了市場少見,更重要的是兼顧營養成分。

工研院的植物基產品不僅訴求低膽固醇,還添加人體必要的氨基酸、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等,吃美食也不會有健康負擔,「未來第二代的植物基食品,一定是兼具好吃、健康和特殊性,」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說。

這些植物基產品需要很多創新材料,工研院主要從兩個方向著手,一個是大型藻類,大型藻類能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很好的減碳材料,又富含膳食纖維,能賦予食物纖維口感。另一個則是微生物的培養,就像醬油、味噌等發酵物,透過微生物發酵產生蛋白質,「這些新的材料,都是目前業者比較缺乏的,」蔡書憲說。

科學化量測材料 找出配方黃金組合

團隊一開始鎖定龍蝦,「全世界做植物基海鮮的人真的很少!」原因就在於技術難度很高,團隊把龍蝦切開來後才發現,它的纖維排列呈不規則狀,和肉完全不一樣,很難再現口感。於是團隊透過新的食品材料,找到替代配方,運用海木耳和紅翎藻等兩種大藻纖維,模擬真實的海鮮口感及風味。

蔡書憲表示,在研發龍蝦的過程中,團隊也同步鎖定較易入門的植物基培根,在原先的蒟蒻配方上,額外添加藻類和豆類纖維。接著又投入植物基鵝肝,以植物纖維為基底並利用微生物發酵而成,利用植物材料創造的油脂感,讓簡天才一吃驚為天人,「他很驚訝,怎麼跟葷食這麼相似!」

特別的是,以往素食業者在研發配方時,大多比較「憑感覺」,但工研院採用「科學化」的方式,真實量測原食材如鵝肝裡的組織、纖維、質地等數據,再以既有配方為基底,加入創新材料做調整,如此一來,不僅口感更擬真,也可以加快開發速度。

為了研發植物基食品,工研院還建立一個材料資料庫,目前蒐羅 1、20 種材料,列出每種材料的特性、纖維比例、營養成分等,未來在開發時,就能很快搭配組合,產出配方的黃金比例。

克服材料研發挑戰

在研發過程中,團隊也遇到不少挑戰。李士畦指出,大藻細胞壁較厚,不容易把裡面的營養物質提煉出來,所以過去業界很少投入。為此工研院研發兼顧成本又有效率的破壁設備,透過超音波震盪,打破大藻細胞壁。此外,一般大型藻類蛋白質含量約在 17% 左右,團隊努力尋找,目前已發現蛋白質含量在 20% 至 25% 的藻種。

而微生物的研發挑戰則是要讓它長得又好又快,培養基是關鍵,「簡單說,就是要找到它喜歡吃什麼東西,才會長得好,這是各家業者的 Know How。」李士畦說。工研院先從少孢根黴菌的培養下手,已申請菌種相關的專利技術。

目前工研院研發的植物基培根已經上市,透過植物基廠商皓翰翔旗下的植物基品牌「痞食維根」,在新竹的同名早午餐店販售,植物基鵝肝和龍蝦也已和食品廠展開合作,進入量產放大階段。

為了推廣植物基產品,工研院也開設植物基餐會課程,討論植物基技術、挖掘合作機會,同時也包含餐飲體驗,由簡天才操刀掌廚,「因為我們做的是食品,大家要吃到才有感覺。」蔡書憲笑著說。現在團隊也正和一間美國米其林餐廳洽談合作,找到更多讓植物基食品落地的機會。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74 期 2023 年 6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