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已出現 深度分析其影響
鉅亨網新聞中心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最新公告,2015年厄爾尼諾發生的概率在60%—70%。noaa去年二季度就預測厄爾尼諾將發生,市場曾經出現較大程度的炒作,但由於厄爾尼諾的強度較弱,對農產品(000061,股吧)的影響未及預期,農產品價格延續探底走勢。
澳大利亞氣象局(bom)4月稱,天氣模型顯示今年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6月出現的幾率至少有70%。熱帶太平洋(601099,股吧)海水溫度持續高於均值,信風則弱於正常水平,所有模型均顯示海水溫度將進一步上升。
厄爾尼諾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科學家通過對全球氣候進行分析,認為厄爾尼諾不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象,它是全球性氣候異常的一個方面。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海水溫度往往要比正常年份高出3℃至6℃,厄爾尼諾海域內的大量浮游生物或魚類會因無法適應水溫的突變而大批死亡,使得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國家海洋經濟蒙受嚴重損失,也由於溫度的突變,也使上述地區雨量大增,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
根據1980年以來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以及持續時間、強度和影響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厄爾尼諾發生周期為2—7年。自1980年以來總共發生了9次厄爾尼諾事件,其中2次強厄爾尼諾事件,5次中等,2次較弱。
厄爾尼諾大多數始發於5—8月,持續時間在半年以上,主要影響區域是東南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中國。從降雨情況來看,一般會導致東南亞干旱、澳大利亞干旱、印度干旱、巴西北部少雨中南部降雨過多、中國“南澇北旱”。
從氣溫來看,在冬天將導致中國東南地區、美國南部、印度、澳大利亞南部和巴西南部氣溫偏高,東南亞和非洲南部干旱高溫。夏天導致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和中美洲干旱,巴西中南部高溫。從品種上來看,厄爾尼諾可能導致巴西、印度的蔗糖減產,東南亞的橡膠及棕櫚油減產,阿根廷大豆增產,澳大利亞的小麥減產。
監測指標顯示厄爾尼諾已經開始發生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范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太平洋厄爾尼諾系數簡稱oni,其全稱為ocean nino index。它是基於厄爾尼諾3.4區域海水表面溫度偏離平均值的系數,是評價和預測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指數,其監測的標準區域厄爾尼諾3.4區域的緯度區間在5n—5s,經度區間在120—170w。
一般氣象部門通過監測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nino3.4 海區水溫來判斷是否發生厄爾尼諾事件,當nino3.4 海區水溫距平3 個月滑動平均值連續5 個月大於0.5℃,則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當連續3個月平均值低於-0.5℃,標志拉尼娜的產生。當前大部分氣象模型顯示厄爾尼諾現象將貫穿於2015年剩余的時期,今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南澇北旱”,而且很多學者認為會有超級厄爾尼諾到來。
厄爾尼諾加大美豆增產概率
為了直觀地體現厄爾尼諾對大豆作物的實質性影響,我們采用作物單產作為研究對象,並進行清單說明。由於存在上年單產大幅下降而導致的數據失真情況,因此在分析中同時對過去五年平均與上年數值進行比較。數據樣本中,美國和南美大豆單產數據來自於美國農業部(usda)。厄爾尼諾現象的選取以4—10月間起始為主,跨年度厄爾尼諾也同時進行分析,但側重於當年發生厄爾尼諾對單產的影響分析。
初步結論:夏季發生厄爾尼諾,美豆基本上以增產為主,在6—7月之后發生厄爾尼諾使單產增加更加明顯。比如1986年、1994年和2004年,美豆單產較5年平均增加11%、21.19%和13.32%。對於跨年度厄爾尼諾,1987年美豆單產比5年平均和上年度增產10.64%和1.80%。2002年僅有的一次單產下滑,主要是播種進度較低導致的。
對於南美大豆而言,大部分厄爾尼諾使南美大豆產量增加。從數據看,阿根廷大豆產量減產的年份相對較多,比如1982年4月到1983年5月,阿根廷大豆產量較5年平均和上年度減產14.91%和16.09%,1986年7月跨年度持續到1988年1月,1987年阿根廷大豆產量較5年平均和上年度減產8.63%和11.42%,但1988年阿根廷大豆產量恢復,較5年平均和上年度增產11.13%和19.36%。此外,巴西大部分年份呈現增產局面,但從2004年6月到2005年1月,巴西大豆較5年平均和上年度減產12.63%和2.41%。
總體而言,由於厄爾尼諾造成美國和南美降雨充足,整體上大豆增產的概率較大,但部分年份可能由於降雨過多造成洪災相反對大豆不利。因此,仍須密切關注月度降雨情況。
在厄爾尼諾對中國的影響上,專業人士認為厄爾尼諾主要影響我國長江流域的氣候,形成“南澇北旱”的局面,或對北方大豆的生長帶來不利影響。
厄爾尼諾往往造成棕櫚油減產
厄爾尼諾發生時,東南亞天氣往往干旱,從而影響棕櫚油的產量,1997—1998年全球發生嚴重厄爾尼諾現象,導致馬來西亞棕櫚油在1998年減產8.2%,2002—2003年、2006—2007年以及2009—2010年厄爾尼諾時期,馬來西亞棕櫚油小幅減產或者產量增速明顯放緩。2006—2007年和2009—2010年厄爾尼諾期間馬盤棕櫚油上漲都超過了30%,厄爾尼諾是棕櫚油價格上漲的重要推動力。
但由於棕櫚油開花結果壓榨的長周期,干旱對棕櫚油單產的影響一般滯后半年左右,從2007年到2014年的馬來西亞單產數據來看,厄爾尼諾指數與棕櫚油月度單產關係走向波動趨勢一致,在厄爾尼諾發生到消退后的半年時間左右,棕櫚油的單產才會有明顯回落。一般來說,棕櫚油的單產總體呈現區間運行狀態,在非強厄爾尼諾年份,棕櫚油的單產更多呈現季節性走勢,棕櫚油的單產往往在四季度下滑、在二季度開始上升,但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將打破棕櫚油單產的季節性波動規律。(鮑紅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