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地化? AI的中國式思考
鉅亨網編譯凌郁涵 2023-07-10 17:15
被稱為 AI 奠基人的 Terrence Sejnowski 曾經這樣描述大語言模型的出現,「奇點降臨,像天外來客,忽紛沓而來,語四國方言」,象徵著一個新時代可能到來。不過,對中國產業界來說,在多家公司爭相推出大模型之際,如何落地並讓客戶買單,成為現實上重要的思考。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 CEO 張平安就曾在「2023 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表示,該公司的盤古大模型 3.0「不寫詩,只做事」,重點面向政務、金融、製造、鐵路、煤礦、製藥、氣象等產業,以企業與政府用戶為主。華為與 30 多家公司、研究機構發布了大模型訓練、推理部署計劃。
然而,中國國內短期發布了如此多的大模型,也讓不少企業開始思考同質化問題,同時也期望找出有別於其它大模型的核心競爭力。
商湯科技科學長、聯合創辦人湯曉鷗曾針對大模型壁壘提出了看法,他指出,大模型的護城河主要體現在 3 個方面,第一是運算基礎設施,第二是大模型能力,第三是和垂直產業的深度結合,且快速迭代的能力。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CEO 湯道生曾表示,大模型有很強的能力,但並不能解決太多企業的具體問題。企業的大模型應用需要綜合考量到產業專業性、數據安全、持續迭代和綜合成本等因素。「通用大模型可以在 100 個場景中,解決 70%-80% 的問題,但未必能百分之百滿足企業某個場景的需求。」
如果基於產業大模型,再加上自身數據調整,而建構出專屬模型,可望造出更高度可用的智慧服務。同時模型參數較通用大模型少,訓練和推理的成本也更低,相關優化也更加容易。
- 遊學是年輕人的專利? 壯世代遊學團正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