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年︰西九成本「減到就嚟見骨」,但市況低迷時不會推售項目
經濟通新聞
《經濟通通訊社13日專訊》西九文化區預計資金鏈將於2025年3月斷裂,西九管理局向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提交改善財政方案中,據悉包括將文化區內住宅由「只准租、不准賣」,改為容許出售。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接受《星島》專訪時表示,現時社會及經濟環境已轉變,今日需求亦與十多年前決定西九「唔賣任何嘢」不同,認為不論是政府抑或西九管理層,須對社會需求轉變先知先覺。他亦指,計劃中亦有不同選項,包括調整商業設施、改變總樓面面積等,希望政府盡快回覆。
至於現時樓市疲弱,出售住宅項目收益會否較預算為少,唐英年表示,不會在市場低迷情況下推售,否則是「搵自己笨」。他指市場不停變化,現時只要有足夠資金令資金鏈不要斷裂、支付員工薪金、做文藝展覽等便足夠。由於現時西九土地歸於管理局,他表示地皮做好規劃,則有很多儲備,可自行決定何時推出、如何發展,「可以唔同時間攞出嚟做唔同用途」。
*否定M+等私有化,不願伸手向政府「攞錢」*
至於西九需要多少資金才能維持長期營運,唐英年指,現時文化區每年虧蝕約10億元,若要「長治久安」、一直持續運作,直至現有的「建造、營運及移交」(BOT)歸還,預計需有
40多年的資金鏈需求。至於西九商業項目租賃小組主席盛智文早前提出可私有化如M+等建築,交由發展商營運,唐英年強調西九並非「搞商業」,而是「產業」,有責任促進香港整個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並非純粹當作商業項目賺錢。
唐英年早前形容,西九緊縮開支已「血流成河」,他直言世上可做到自給自足的文化藝術設施「基本上是零」,西九收回40%成本,反映在控制成本、營運方面已做得很好。他解釋,由於西九興建很多文化藝術設施,但商業方面因早年借地予高鐵工程,足足拖慢7年,形成資金鏈斷裂。他指西九有做好成本控制,3年內兩間博物館的營運成本減了一半、應慳則慳,但無奈在減成本方面「減到就嚟見骨」,始終要補貼文藝設施。
他亦認為,市民不希望見到博物館一星期閉館數天,自己亦不願如海洋公園般伸手向政府「攞錢」,「唔想做到咁消極,同民生爭資源」。他指既然西九擁有珍貴的土地資源,便應好好利用,搞好財政狀況。
*內地客轉型文化深度遊屬好事*
至於政府提出「搞活搞旺」香港夜經濟,唐英年指出,現時本港經濟狀況與2003年類似,認同要鼓勵市民外出消費,從細微事情入手,帶動整體消費氣氛;長遠而言,需進一步發展金融、文化藝術等優勢產業,促進經濟,強調不能因「做到第一」就自滿。
至於疫後,本港高消費客群不再。唐英年反而認為轉變屬好事,疫情令旅客消費習慣改變,以往因為匯率問題,在港買「名牌包包」較便宜,但現時在上海買同一個「包包」,連稅亦可能
只貴香港一成左右,令本港奢侈品購物吸引力下降,但內地客由「消費旅遊」轉為「文化深度遊」是好事,反映香港文化對外地、內地遊客的吸引力,也是在社會文化、消費文化的進步,更印證了西九文化區的成功。(rh)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