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走進中國〉手機全面回歸 華為過去四年經歷了什麼?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2023-10-02 08: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今年9月25日,是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回到中國兩周年,華為在這一天舉辦秋季新品發表會。(圖:第一財經)

今年 9 月 25 日,是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回到中國兩周年,華為在這一天舉辦秋季新品發表會。

在這場發表會上,Mate 60 系列手機仍像發售時那樣神秘。華為沒為手機留出講解時間,而是介紹了平板電腦、手錶、智慧螢幕、耳機、智慧眼鏡等新品。

但無論舉辦日期、開場、結束時合唱環節,還是現場此起彼伏的「遙遙領先」口號,都讓人意識到這場發表會與眾不同。

每次手機製造商舉辦發表會,來自全中國各省的經銷商都會在現場拉起橫幅,為即將展開的發售打氣。但最終銷售成績到如何,所有經銷商心裡都沒底。

在這場發表會登場前,現場不只一位現場經銷商說:「近幾年沒有哪一代產品像這次這樣,辦不辦發布會都充滿信心,供不應求。」

Mate 60 仍有挑戰——比如供應是否滿足需求。但無論如何,華為需要藉此告訴外界,已經做好回歸的準備。

在此之前,華為已經蟄伏四年。

美國制裁華為

2019 年 5 月,華為首次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此後所有受《美國出口管理條例》管轄的物品,美企向華為出口、再出口或境內轉讓,都必須獲得許可。

負面影響接踵而來。Google 宣布停止與華為合作,華為手機也無法再使用與安卓系統深度集成的 Google 行動服務(GMS),直接砍斷華為在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美方第二輪制裁也很快降臨,台積電無法再為華為代工晶片。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華為只能盡力節省台積電在限期前趕工的晶片庫存。

海外市場受限後,華為把重心轉回中國國內。 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的數據顯示,華為(含榮耀)2020 年第 2 季智慧手機出貨量在中國市場佔據半壁江山,並首度登頂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第一。

不過,在供應鏈難以支撐的情況下,華為的市占率率很快從頂峰跌落,墜入「Others(其他)」。

夾縫求生

據《界面新聞》報導,在供應鏈受限的情況下,華為用了兩種妥協手段解決晶片問題:一是不斷改善軟硬體,延長手機使用壽命,比如延伸晶片的可用性,用面積、堆疊方式換性能,用不那麼先進的工藝確保未來產品的競爭力。

另一種妥協的方式,是在高通 4G 晶片解禁後,華為重啟 4G 手機生產。2021 年春節前夕,供應商接到華為採購 4G 手機相關零件的訂單。華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推出 Mate 50 系列、P50、P60 系列。

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曾說,在做 Mate 50 之前,很多人告訴他不可能成功。壓力最大的時候,他半夜一個人到外面走,走到天亮時再回來。最後的市場熱情證明,Mate 50 這一仗,華為還是打贏了,但團隊幾乎沒有任何時間慶功:「都到絕地求生的地步了,哪還有時間狂喜?」

在艱難時刻,Mate50 的確幫助華為守住部分市場,但在高通供應仍有限的情況下,渠道端缺貨情況始終未緩解。

長期與華為合作的渠道商說,艱難時期的華為,只能選擇保住各地區的堡壘客戶(出貨量大、華為產品比率高的經銷商),每個城市商圈基本只留一家門市。在縣城、鄉鎮等地區,大約三、四成門市分不到貨,被迫關門或轉型。

全面回歸

幾乎所有受訪華為員工都認為,公司從來沒對「從實體清單中出來」抱有任何幻想。如何在制裁常態化下維持正常運營,才是核心問題。

不過,人們仍然感受到華為釋出的積極信號。在今年年初的新年問候中,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昆寫道:「當方向盤突然回到手中,短暫的茫然之後,一定有大膽前行的欣喜。」

此後好消息不斷傳來。4 月,華為宣布實現自主可控的 MetaERP 研發,並完成舊 ERP 系統替換。這是最關鍵的企業級 IT 應用,也是華為企業經營最核心的系統。此前中國還沒研發出能夠滿足如此大規模跨國企業使用的 ERP 系統。

不同於此前高調官宣,備受關注的手機業務回歸,華為反而採取低調姿態。Mate 60 在沒有任何提前預告的情況下發售,甚至沒有寫明晶片配置,但 Mate 60 卻獲得史上最高的關注度。大量拆機與測速影片似乎已經說明,Mate 60 實際體驗已經超出消費者預期。

華為 Mate 30 系列的國產零件比重僅為 30% ,Mate 50 系列超過 60%,到了 Mate 60 系列,國產化率已經超過 90%。至少有 46 家供應商、一萬多種零件來自中國,也是目前國產化比重最高的手機。

華為內部人士確認,華為手機從今年秋天開始啟動全面回歸戰略。中國國內渠道與供應鏈已經為此做好準備,此前流失的員工也在回流。上述人士說,海外回歸也只是時間問題。

撇去當下的讚譽與爭議,過去四年的華為,仍是一個頗具研究價值的商業樣本——當一家規模堪稱巨大的製造商供應體系被突然切斷,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實現快速自我造血。

《界面新聞》指出,擺在華為與整個國產供應鏈面前的挑戰仍然艱巨,現在也遠遠未到最終慶功時刻。但可以確認的是,華為在封鎖中活了下來,並且又站回熟悉的起跑線前。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