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可以走得更快更遠
EMBA雜誌 2023-12-28 13:51
EMBA 雜誌編輯部 / 文
ESG、人才培育,玉山金控董事長黃男州心頭縈繞的很多事情,乍看都是和經營銀行沒有立即關係的事情,那是因為,他肩負的是如何讓玉山永續的重任。他透過哪些機制與做法,帶領團隊走得更遠?
剛從杜拜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回來,玉山金控董事長黃男州坐在敦化北路的新總部辦公室,有極大的感觸。
「現在就是大家在跟時間競賽。」他細數,玉山要如何運用金融的力量,發揮影響力,幫助企業做對環境有益的事。
事實上,不只是ESG,黃男州心頭縈繞的很多事情,都是乍看和經營銀行沒有立即關係的事情。
例如人才培育。不久前,他帶著一百位主管去京都學習,探索百年企業、千年寺廟為什麼能夠做到永續?這個永續見學引起主管們很大的觸動。
「培養人才,你不要用一年的眼光去看它,要用累積的眼光去看。而且這樣他的價值觀與理念,才會跟玉山有很好的連結。」他強調。
玉山銀行是台灣唯一不具財團或官方背景的銀行。黃男州於一九九二年加入玉山,二○○八年,他四十三歲時擔任玉山金控總經理,成為台灣金控領域史上最年輕的總經理。二○二三年,他從創辦人黃永仁手中接下棒子,擔任玉山金控董事長。他肩負的是如何讓玉山永續,並成為「世界的玉山」的重任。
他回首,過去他用的加法比較多,想多做這個,多做那個。經過了多年的成長,今天的他作為領導人,思考更長期,更全面。「經過歷練,你會知道要以平衡短期和長期的眼光來看,也就是有加法,有減法。」他說。
黃男州最近接受本刊專訪,分享他作為領導人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專訪摘要內容:
■你剛從杜拜參加二○二三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回國,這次有哪些重要的觀察或感觸?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二○二三年大概是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像 COP28 這種大型會議,在尋找的是國際的共識,每個國家都要有政策。像台灣通過了氣候因應變遷法,目前訂出希望二○三○年可以減碳二四%加減一。
除此之外,市場也要有機制,ESG做得好,市場會給你獎勵;ESG做得不好,市場會給你懲罰。市場機制有很大一塊就是在金融業,包括銀行、保險證券。金融業手上大概握有一百兆資金,我們能不能用在更多綠能的面向?例如,對於減碳做得好的企業就多多支持;對於高碳排的企業,你要輔導他改善,如果他不願意,金融的資金就會變得比較少一點。
玉山希望二○五○年淨零排放,那我們當然要進行盤點。以碳盤查的範疇一來看,是指玉山生產東西所排放的碳;範疇二是,玉山用的電量;範疇三是,外部產生的間接排放,像是因為玉山投資或借款給某家公司,而導致的碳排量。
例如,有家公司一年碳排一萬公噸,玉山借他一億元,佔它資產負債表的十分之一,所以它這一萬公噸裡有十分之一算玉山的。範疇三的部分大概佔玉山的九九%。這樣的規範就是希望我們用金融的力量,去協助客戶做到淨零,我們也才有可能淨零。
我們自己也要多做綠色授信,要盡量去做對環境有益的放款。在產品上,我們預計二○二五年推出的都是零碳信用卡。又或是,當顧客買的房子是綠建築,他的房貸利率可以比較低等等。
■在人才培育上,玉山有哪些特別的做法?帶來的影響又是什麼?
□領導者的高度,是企業的瓶頸,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地領導。我們內部有一個卓越學院,課程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主要是訓練我們的領導梯隊。包括我、總經理,還有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世代,三個世代大家一起上課,一起學習。
像二○二三年十一月,我們到京都參訪京都大學和三家百年企業,也參訪了兩間百年和千年以上的寺廟。超過一百年的企業最多的國家就是日本。這些課程就是在培養我們未來的下一代。企業的生命無限,但企業家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希望企業可以永續,那就是要持續接班、交棒,讓企業的精神可以傳承下去。
例如,我們也一起騎單車環島,三月公布十月要去騎,我發現這些主管經歷了幾個過程:第一是好擔心,覺得自己四、五十歲了,真的騎得完嗎?在騎的過程中是好辛苦,中間最高點壽卡,上坡大概要騎二十公里;當他們完成後覺得好開心,最辛苦的過程會是一輩子最美麗的回憶、最得意的事情。
我覺得這會讓他們去印證,一群人可以走得更快更遠。你會反思,如果是我一個人,我真的做得到嗎?我一個人可能中途就放棄,可是為什麼一群人去騎,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個旅程跟我們在追求長期願景時蠻像的。
就像創辦人說的,今日台灣的玉山,明日要成為世界的玉山。一九九二年,我剛進玉山時聽到,會覺得真的做得到嗎?可是經過十、二十年,你自己會去印證,我們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已經走過很有成就的三十年。我覺得環島只是一個縮小版,把這個過程拉長,可能是三十年。你打了一場漂亮的仗,你把玉山從台灣帶到亞洲,而且你知道,下一個世代也會繼續往前走。
■玉山一直期許自己做最好的銀行,這樣會不會有「好學生」的包袱?在這個框架下怎麼推動創新?
□創新需要有實驗的精神、需要容錯。如果今天經營團隊說,我們每年都要有創新,而且要百分之百成功,那最後的結果就是,你不會有真正的創新,你永遠都是「改進」而已。事實上,創新是一個組合,改進可能佔八○%,一○%到二○%是破壞式的創新,它風險比較高,但是收穫也會比較大,這就是內部創新組合的管理。
創新是管理跟紀律
我覺得創新可以是一種管理跟紀律。在創新上,你要控管最大的風險,像是不可以在法律上有風險。另外就是要控制,這個創新如果失敗,造成的損失到底有多大?一百萬、兩百萬可以,一百億或兩百億,這個要思考再三,或是先做一點小實驗。
在我們內部,我們舉辦創新競賽。今年自願報名來參加創新訓練營,然後參加創新競賽的員工,大概有一百多位。另外我們也有內部提案的制度。不創新就滅亡,創新這件事情是從上到下都必須要有的思維。
另外,一定要能從創新的失敗裡吸取經驗。創新失敗來得越快越好,我絕對不會花三年去做一個最好的APP。我可能做了一個月之後,法律上、顧客權益上都沒有問題,那就先上看看。看顧客使用的狀況,一個月後再出第二個版本,三個月後再出第三個版本。
創新很難一次到位,要經過不斷修正。像最近我們做的 Grace,賦能的AI機器人。假設美國突然升息了,我們每一位理專平均有四百位顧客,過去,理專就要自己去看,升息對自己哪些客戶影響最大,該怎麼建議這些客戶。
做了 Grace 後,當參數改變後,它會去把所有顧客的檔案掃一遍,挑出對哪些顧客影響最大,以及它建議該怎麼調整,之後再請理專判斷。這當中我們也做了很多測試,剛開始試行先給幾十位理專用,然後我們慢慢調整。
來源:《EMBA 雜誌》44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EMBA 雜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