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移民小女孩變美國白宮AI顧問,李飛飛奮鬥傳奇揭密

遠見雜誌 2024-01-09 16: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遠見雜誌)

文/邱莉燕

2023 年 9 月,《時代雜誌》發布「最重要 AI 100 人」(TIMES AI 100),台灣人熟知的 OpenAI CEO、黃仁勛、馬斯克、李開復等都上榜,眾多男性面孔中,有一位女性,她是李飛飛。成長於中國成都的李飛飛,15 歲時移居美國,爸媽都不會英文,當時全家只帶了 20 美元赴美打拚。而今,李飛飛已成為美國三院院士,成就非凡的影響力。


李飛飛新著《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The World I See),將由天下文化發行繁體中文版,她日前更接受《遠見》獨家越洋專訪,闡述心路歷程。30 年前,李飛飛追尋自己的「北極星」,突破科學的臨界點,引領 AI 進步,開啟以人為本的新研究,編寫人工智能的新革命,成為別人的 「北極星」。她的奮鬥故事,足供所有人借鏡。 

機場行李提領區的出口處,從成都飛來的李飛飛母女,落地後站在陌生土地上,等待未知的重逢,接機的父親卻一直未現身。愈等愈不安,全身上下只有 20 美元,彼此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恐懼。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忐忑持續在內心翻湧,宛如世界末日。終於等到因車子拋錨而遲到的父親,上氣不接下氣衝進來,這一天的倒楣才劃上句點。本該興奮抱在一起哭哭笑笑,但所有人早已累到說不出話來。 

這一年,李飛飛 15 歲,初抵美國的第一次接觸,彷彿迷失在一片望不到邊的深水區。30 年後,她當上史丹佛大學教授,榮膺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三院院士,並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最重要 AI 100 人」(TIMES AI 100),同時上榜的,還有台灣人熟知的黃仁勳、李開復、馬斯克(Elon Musk)等。 

昔日孤獨茫然的青少女,現今成為全球最知名的 AI 專家之一、美國白宮的 AI 顧問。這一段起初充滿未知數的美國冒險,最終讓他們明白,陌生的土地上,也能孕育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她從孤獨茫然到出類拔萃

如果來到美國,是沖上堤壩的一條河,文化衝擊、語言障礙、社交孤立、維持溫飽等,對李飛飛一家來說,就是一個又一個漩渦。 

讀高中時,李飛飛親眼目睹同一讀書小組的亞裔同學,只因不小心碰到另一個美國學生,情勢瞬間緊張,白人同學毫不留情地揍起亞裔同學,邊罵邊把人打趴在地。被霸凌的人鼻梁骨折,臉上一片狼狽,還有腦震盪。 

李飛飛難以置信地凝視這一切,心裡充滿無助和憤怒。暴力事件留下陰影,很長一段時間,她害怕獨自上廁所,一瞥見圖書館的門,就毛骨悚然。 

「我跟很多移民一樣,覺得文化差異不但帶來束縛,而且一再衝擊自己的人生,從看不見的層面,到無法被忽視的環節都有。」李飛飛在個人回憶錄《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自剖:「多年來,我一直想知道,自己是否屬於某個地方。」 

不會說英文的父母,勉力維持家計,就像影視劇裡演的華人移民,初來乍到,做著黑工討生活,學校沒課時,李飛飛就到中餐廳打工,從早上 11 點做到晚上 11 點,每天工作 12 個小時,時薪二美元。 

漂泊異鄉,靠著車庫拍賣撿來的衣服讀完高中,除了在餐廳賺取微薄收入,李飛飛還從事清潔工上門打掃,也幫人遛狗賺生活費,拚命省吃儉用。 

美國夢還不知何時成真之際,父親失業了,母親一天比一天疲憊,健康堪慮。成績優異的李飛飛,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全額獎學金的好消息,沒帶來太久的振奮。 

苦難的骨牌一張接一張倒下,母親終於病倒,送進手術室,醫生宣布,她有生之年都不適合再工作。但半個月之後,母親還是回到崗位繼續奮鬥,並堅持李飛飛不能因此放棄普林斯頓的學業。 

困在幾乎走投無路的黑暗,幸運遇到善心的高中老師點亮一盞燈,慷慨借出一筆錢開了乾洗店,她「創業」雇用父母,每週末從普林斯頓大學搭車回店裡「掌管生意」。 

在書中,李飛飛透露,即便有個難得的跨校學習機會,飛到加大柏克萊分校做研究,但一旦家裡需要緊急救援,「乾洗店的女兒」必會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透過長途電話,向客人保證布料不會縮水。這個家的信念簡單純粹,無比重視一種情感──珍惜。 

全家當初移民美國,是為了李飛飛能有更好的未來,假如一切能重來,他們還是會這樣選。媽媽的話,也支持女兒勇敢追逐人生的北極星。 

當李飛飛從加州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後,華爾街和麥肯錫紛紛伸出橄欖枝,提供鍍金的工作機會,罹患鬱血性心衰竭而病重的母親卻說:「我了解我的女兒。她不是什麼管理顧問,她是個科學家。」她要李飛飛別管日常開銷、醫藥費這些生活的重擔,鼓勵她做自己。 

「其實我媽媽根本不懂科技,我覺得她現在也不知道我在幹嘛,」李飛飛事後終於體會到,母親用盡全力的支持,教給她的是一種不放棄的信念:「她從來也沒覺得,我應該去走別人認為我該走的路。」 

她在 AI 界的影響力難以撼動

誰的人生沒有過波折坎坷?當現實屢屢像一顆子彈快要把夢想打穿,支持李飛飛繼續前行的,是她學術路上的第一顆北極星──讓電腦看見世界。 

中研院院士、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長孔祥重,深入淺出說明,為什麼李飛飛在 AI 界的影響力非凡? 

「她最有名的是做了一個東西,叫 ImageNet,」孔祥重話說從頭,ImageNet 是一個對圖片進行了標記的數據庫,但不僅僅只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而已。 

ImageNet 從將近 10 億張圖像中篩選出 1500 萬張組成,有 2 萬 2000 個類別,更妙的是,標記圖片特徵的工作採用群眾外包,來自全球 167 個國家的 4 萬 8000 多名貢獻者無償協助,其中一人還是李飛飛的媽媽。 

大量人工標註圖片,解鎖了當年其他學者的電腦視覺研究工作,不僅為今日盛行的圖像識別人工智能系統奠定基礎,進而孵化 AI 邁入「深度學習」新階段,最終令 AI 的發展突破瓶頸,出現日後的飛躍式成長。  

眾所周知,AI 就要靠大數據來訓練,運用機器學習,來教電腦識別真實世界的物體,這種釋放資料限制的先驅者之一就是李飛飛,這段歷史足以刊登在日後的 AI 教科書中。 

「2022 年的 Thomas S. Huang 紀念獎就頒給她,」同樣從事電腦視覺研究、從台大資工系借調至鴻海旗下子公司「富智捷」擔任首席技術長的徐宏民說,該獎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年度 AI 盛事之一,由 CVPR 會議頒發,旨在鼓勵電腦視覺領域裡公認的典範研究人員 。 

李飛飛促成了 AI 革命,但尋找下一顆北極星的熱情未曾稍減。 

2017 年,李飛飛向任教的史丹佛大學請了 21 個月的學術假,並利用這段假期擔任 Google 雲 AI 及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與數不清的企業、開發者和新創公司互動,猛然察覺到 AI 的商業化應用,就像一枚火箭正在升空,將創新和智慧的火花灑落在各行各業。 

但這樣的爆發性成長,也如同火箭一旦離開地面,愈來愈難以預測和阻擋。AI 將改變世界,然而,誰是創造 AI 的人?誰會改變 AI? 

美國國會在 2018 年,邀請 Google、推特(現名 X)、臉書(現名 Meta)參加聽證會,討論網路隱私保護等議題,引發嚴重關切。期間任職於 Google 的李飛飛,剛好身在本次巨變的震央。 

她出席其中一場聽證會,名為「人工智慧──能力愈大責任愈大」,不僅是證人席上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在 AI 取得過突破性成就的人。當她出現在國會議員面前,細數自己打造的非營利組織「AI4ALL」,專注於招募女性和有色人種,一起來建設多元參與的 AI 世界。更令人訝異的是演講內容:她如此熱愛 AI,卻也指出這個領域會引發種種嚴重威脅。 

「There is nothing artificial abo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其實一點也不人工)」李飛飛認為 AI 的運作方式,可能與人類的思惟和決策過程有區別。 

為照顧多病纏身的母親,李飛飛頻繁進出醫院。一次,媽媽曾在病榻問:「飛飛呀,那 AI 還能做點什麼別的,給人幫上忙嗎?」在那一刻,激發李飛飛在科學家的職涯以外,多了一個人文主義者的身分,建立一個堅定追尋的新目標。 

離開 Google 後回學校任教,李飛飛便成立史丹佛「以人為本人工智能」(HAI)研究院,嘗試解決科技面臨的倫理挑戰,以確保 AI 為公共利益服務,也成為她新的北極星。 

當人們提到史丹佛大學,是現代 AI 的研究重鎮,會想到發明 AI 一詞的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而人們提到美國史丹佛大學 HAI 的創院院長,會說是「AI 的良心」。 

「一般人還沒準備好迎接 AI 時代到來,」李飛飛認為,做為一個個體,很難方方面面準備好這一次歷史的大變遷,而做為 AI 專家、史丹佛這樣的學術殿堂和政府等:「有責任推動這個準備。」 

她追逐自己內心的北極星

21 世紀的前 20 年,可能是一個 AI 無比璀璨、激動人心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無數驚才絕豔的人湧現出來。這個時代成名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當李飛飛一邊在普林斯頓讀物理學,一邊鼓搗乾洗店的洗劑、熨燙衣物賺取學費時,AI 領域另一位重量級人物、與李飛飛同歲的吳恩達,正在 30 公里外的 AT&T 貝爾實驗室裡賣力寫程式。 

兩人距離如此之近,卻互不相識,也不知道後來會成為史丹佛大學的同事,先後擔任史丹佛 AI 實驗室主任。「當時為招募李飛飛到史丹佛,我們一群人都很緊張,」吳恩達回憶往事不禁笑說。 

李飛飛常會問學生:「是什麼北極星在驅使你?」吳恩達非常認同,對從事機器學習的人來說,投身 AI 要從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如果第一個研究主題是一個稍微小一點的,那完全沒問題。」 

當一個人追隨自己的熱情和興趣時,如同點燃了一把內在的火焰,激勵個人努力學習、成長和突破,就像李飛飛。 

李飛飛的學術人生,恰巧萌芽於 AI 革命的最前沿,儘管遇到困難,但仍矢志追尋此生的北極星,最終突破科學的臨界點,引領 AI 進步,並開啟以人為本的新研究,再次編寫人工智能革命。 

一個人追夢的勇氣和毅力如此激情,有時會啟蒙別人的內心也點起火焰。台灣 AI 新創公司、HelperA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何建幟,坦承受到李飛飛的故事鼓舞,決定負笈美國攻讀機器視覺,在 Uber 自動駕駛中心任職時,也時常運用 ImageNet 數據庫訓練模型。「她算是我踏入電腦視覺的引路人,」何建幟笑說。 

曾有萬般心酸的女孩,克服重重障礙,腳步不停追尋自己的北極星,沒想到追著追著,後來自己成為別人的北極星。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 12 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