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派不過半 吃軟不吃硬
理財周刊 2024-01-19 07:34
文.林友銘
2024 總統大選落幕,引用我認為兼具客觀與精闢,來自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教授、長期觀察兩岸三地政治情勢的野島剛,從外媒角度分析一文做為此次大選的註腳:
「賴清德贏了,美國有了聯台制中的立場,美國人放心;國民黨為國會第一大黨,朱立倫不用下台,習近平放心;柯文哲可以扮演立法院關鍵少數黨的領導,三黨制衡態勢,台灣年輕人放心。」
回歸投資面,根據凱基證券統計七次總統大選後股市發展,發現選後一個月有六次上漲 (僅 2000 年例外,但畢竟是第一次政黨輪替),機率 85%,而選後三個月有四次上漲,機率 57%(附圖)。換言之從現在往後推三個月到四月,有超過五成機率偏漲,若考慮到農曆年效應以及美國三月降息的可能性,股市發展是值得期待的。
但考慮到去年台股大漲 3,793 點,漲幅 26.8% 為亞股第二 (僅略遜於日股),基期已墊高的大前提下,接下來台股要挑戰萬八不是難事,但能否在第一季一舉越過歷史高點 18,619 則或有懸念。言下之意今年第一季恐怕不易複製去年同期大漲 1,730 點、漲幅 12.2% 的盛況下,如何定義主流擬妥選股策略,就是本文的重點。
市場高度共識,選股同中求異
選後綠肥紅瘦:軍工、綠能、重電迎來慶祝行情,觀光、飯店、航空、ECFA 早收清單將有失望賣壓這是市場通識,而 AI 又處於產業高度成長的風口浪尖,法人布局絕對不敢遺漏更是現在進行式。但去年任一主軸雨露均霑、雞犬升天的局面今年恐不易見到。
就拿 AI 產業來說,去年已流行過電子五哥、散熱、機殼、硬板後,今年要再想從上述次族群中賺到翻倍報酬如蜀道之難,即便時下當紅炸子雞的 AI PC 題材,要想選到黑馬奇兵,就得加入籌碼飽和度的考量,更別說綠營勝選受惠股,若不設定低本益比、高成長及高股息殖利率標準,想必也落個陪榜的份。
於是乎綠營勝選受惠股濃縮再濃縮、AI 概念股吃軟 (軟板與軟體) 不吃硬(硬體組裝與硬板),總共三個次族群能入法眼者絕不過半,以下從附表中再做選股觀察。
「森崴能源」(6806):森崴能源依本益比排序位列第二,僅次於泓德能源,但考量泓德為創新板的諸多限制下,森崴就變得一時之選。
森崴能源與母公司永崴投控是國內少數擁有風電、碳權、水力、火力與氫能五行俱全的能源股,其中森崴又於去年七月納入「綠能環保」分類股中,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綠能公司。
森崴選前股性牛皮,為人詬病處在於去年有營收無獲利 (EPS 僅 2.26 元),而今年按進度認列台電二期工程 40% 入帳款,全年 EPS 將達 7.6 元也為市場熟知,變得只要不漲,市場就以利多出盡來解讀。再加上可轉債轉換價在 114,選前來此價位之上就有套利賣壓湧現,變成籌碼較為凌亂,若無法人大舉進場,則市場無追價力道,以致股價相對較母公司永崴來的溫吞,甚至被懷疑有脫鉤的現象。
但選前的箱型整理正好造就選後低基期的利基,當市場追逐永崴的同時,一定會回頭想到永崴的營收及獲利哪裡來?還不是來自認列森崴!市場上向來都是母以子貴,而不曾長期母貴子卑,再加上森崴為台電二期訂的二艘工程船即將入港,明年起又可投入出租事業,一艘一年將可貢獻 EPS 達三元以上,帶動明年森崴獲利來到 10 元,以目前股價計算,本益比正式降到十倍以下,自然投資價值較華城、士電等來得更高,這就不單單只是勝選概念題材而已了。
「統振」(6170):台灣正式步入日本後塵走向高齡化社會,少子化造就兩股必然趨勢:一是 AI 機器人取代生產及看護人力需求,二則是外籍移工填補機器人無法涵蓋的生產及長照面,而後者產生出外籍移工金流的商機 (通常匯兌金額低於新台幣三萬元視為小額匯兌,有特許執照才可從事),故歸類在資訊服務 AI 軟體項目。
截至去年底在台外籍移工 72 萬人左右,目前加入統振 Q-Pay(小額快速匯兌) 累積會員數突破 30 萬人,已為台灣最大,公司目標三年內常態流動會員超過 40 萬人,搶下約 40% 市占率 (三年後在執政黨開放三種外勞特別申請下,整體在台外籍移工合計 100 萬人)。
2023 年 12 月營收連四個月創當年新高,相關業績 2024 年還會有 15%~20% 成長,推動整體營收成長率 10% 以上,EPS 挑戰四元以上,鑑於處於該產業龍頭地位,本益比有 25 倍實力。
「圓裕」(6835):台灣電路板協會分析,AI 就硬體而言雖然最直接影響為晶片的運算效能,但系統層面亦必須跟進升級才能有效發揮高階運算晶片的潛能,且直接影響到周邊零組件規格,其中軟板 (FPC) 與多層板因應高頻、高速、低訊號耗損的需求,包括電子連接線器、鏡頭模組等都需用到 FPC 及多層板,自然迎來產業的復甦。
其中圓裕今年獲利挑戰五元,本益比不到十倍,預估股息殖利率有 5.5% 水準,都較旭軟及律勝為佳,為軟板接下來投資的安全標的。
來源:《理財周刊》122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