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隔很長時間才再創新高 歷史證明這是件好事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

標普 500 指數周一 (22 日) 收創歷史新高,這是繼上周五 (19 日) 打破兩年未創歷史新高後,連續第二次創收盤紀錄。
股市歷史證明,這種紀錄的突破預示著標普 500 指數未來一年將優於平均水平。
Truist 聯合投資長勒納 (Keith Lerner) 在給客戶的報告中指出,在之前 14 次案例中,有 13 次該指數在歷史高點之間相隔至少一年,而標普 500 指數在 12 個月後走高。接下來 12 個月的平均收益是 14%,比標普 500 指數平均年報酬率高出約 3 個百分點。
此外,在這 14 次案例中,有 9 次標普 500 指數在次年上漲至少 10%。因此從歷史角度來看,2023 年股市上漲期間華爾街策略師普遍看漲的情緒似乎是站得住腳的。
唯一一次股市在一年後下跌的例子是 2007 年。這是在科技泡沫破裂 7 年後發生的,緊隨 2008 年金融危機,導致標普 500 指數從高峰跌落近 60 % 至谷底。
對勒納來說,這種異常情況凸顯出聯準會「堅持經濟軟著陸」並在不陷入衰退的情況下降低通膨和利率的必要性。他補充道,市場正在消化這一點。
他還指出,「就像任何歷史研究一樣,這不必然是絕對的。然而它確實顯示,在很長一段時間後創下新高,往往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過去表現並不能保證未來回報,但歷史有其既定模式。
股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創出新高,原因基本上可以歸結為經濟衰退或類似的情況。
日復一日,市場感覺像是在隨機行走。 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及其所代表的企業股票會追蹤經濟的整體表現。
從某一方面來看,標普 500 指數在過去兩年中表現平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2022 年殘酷的熊市展示出投資人對通膨及其對經濟成長影響的恐懼程度;而去年的反彈則揭示了投資人花了多長時間才克服這種恐懼。
- 稅季理財術,掌握資本利得又能減少稅務負擔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