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沖繩人的矛盾
錢震宇
遺族在沖繩戰事紀念碑前悼念戰亡將士 (圖:AFP)
今年是對日抗戰終戰七十周年,同時也是二次大戰結束七十周年,二戰參戰國相繼舉辦紀念儀式,緬懷過去。只不過歐美國家多半以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為主,俄羅斯則以戰勝納粹德國七十周年大肆慶祝;中國大陸及台灣則同樣以紀念對日抗戰勝利為主軸,分別舉辦「閱兵」及「國防戰力展示」,台灣同時邀請參戰老兵及飛虎隊成員後裔見證。「一個二戰,各自表述」,各國都想掌握「話語權」,來詮釋過去的歷史。
其中,日本的角色相對複雜,二戰時於德國同為軸心國,入侵中國,最後同為戰敗國。現在的日本選擇與當時同盟國的美國友好,同時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駐軍的重要據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廿三日選擇到沖繩南端的城市系滿參加紀念儀式,紀念「沖繩戰爭」,卻遭到不滿美軍駐軍的民眾嗆聲,場面尷尬。
沖繩在二戰時歷經了太平洋戰區最慘烈的戰役,俗稱「鐵暴風」。根據資料顯示,當時美日激戰八十二天,有六十萬發艦砲砲彈以及一百七十六萬發地面砲彈,對這個只有兩千多平方公里面積的小島,發出猛烈攻擊,當時死傷人數高達十四萬人,幾乎每四個沖繩人就有一人死於戰爭。
對於戰爭的陰影及恐懼,仍深植在老一輩的沖繩人記憶當中。命運總是捉弄人,二戰時期美軍登陸沖繩是作戰,雙方兵戎相見;戰後,一紙「舊金山和約」將沖繩劃歸由美國管轄。直到一九七一年,美日才簽署「歸還沖繩協定」。隔年,沖繩又重回日本領土。而今駐日美軍仍有超過半數駐紮在沖繩。
這幾年,要求美軍退出沖繩的聲音從未斷過,今年五月沖繩人再度發起抗議普天間基地遷移的大規模示威。「反美軍基地」運動從一九九五年八萬五千人抗議美軍強姦沖繩少女到二○○七年十一萬人抗議教科書檢定、二○一○年九萬人的反對普天間基地縣內轉移、二○一二年十萬人的反美軍部署魚鷹機。反美軍示威就存在在這個曾是美國屬地小島上。
但就經濟現實來看,沖繩縣九成經濟來源依靠日本政府對沖繩負擔美軍基地的津貼「沖繩振興預算」。每次反美軍基地運動的結果,往往就是由日本政府增加對沖繩津貼來擺平。雖然幾任知事都是反對美軍基地,但無奈日本政府利用預算手段來抑制,除了抗議別無他法。這也迫使部分沖繩人發起獨立運動,但畢竟獨特的地理位置無法自給,地緣政治現實及美方勢力介入下,支持人數少之又少。
對沖繩人來說,這種充滿糾結而又複雜的現實局面,一直跟著他們一輩子。或許對他們來說身分認同不是問題,沖繩人絕大多數都認為自己是日本人,對於駐地美軍頗多怨言,這當中包括佔據土地、使用特權、甚至違法犯紀,但最後又因為日本政府選擇與美國結盟而被打槍,也讓沖繩人有「次等公民」的感受。
台灣與沖繩往來密切,沖繩最西的與那國島與台灣花蓮的距離比與石垣島本島的距離還近,在日據時代許多台灣人也到沖繩定居、工作,兩者背景似有某種程度上巧合。沖繩人的矛盾是政治現實下的產物,也是歷史脈絡下的寫照,最後能改變的有多少,恐怕連沖繩人自己都無法得知。我們看沖繩人的矛盾或許更加有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