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amel's Colorful Journey 琺瑯的跨文化之旅
珠寶之星 2024-12-13 09:28
琺瑯技藝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 13 至 11 世紀的邁錫尼金屬工藝,當時的工匠發現將粉狀玻璃熔融於金屬上,能創造出既耐用又美麗的裝飾品。它融合了繪畫、化學和冶金技術,成為超越文化、時代與風格的持久藝術形式。
人面蜻蜓胸針,黃金材質飾有象牙、寶石及琺瑯彩,Masriera Y Carreras 創作於 1920 年代。
中國瑰寶:景泰藍
景泰藍是一種獨特的中國工藝,經由中國工匠的潛心研究而形成的舉世公認藝術品。它融合了精湛的工藝、鮮艷的色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景泰藍的掐絲琺瑯工藝實際上源自西方。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在金屬胎上用金屬絲勾勒出圖樣,然後反覆填入琺瑯釉、燒製、打磨而成的藝術品。這項技藝於元代由拜占庭經過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並在明代逐漸發展成熟。十七世紀的鑑賞家認為,明代宗景泰時期(1450-1457)製作的掐絲琺瑯器具尤其值得收藏,因而這種工藝被賦予「景泰藍」的雅稱。
雙頭孔雀戒指,黃金材質鑲嵌斯里蘭卡寶石,飾有琺瑯彩,René Lalique 創作於 1900 年代。
從西方到中國的藝術傳承
「琺瑯」一詞源於古西域的「拂菻」,即指東羅馬帝國。明代初期,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記載了對琺瑯器的觀察,他提到:「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拂郎嵌相似。我曾見過香爐、花瓶、盒子、盞子等器物,這些器具僅適合婦人閨閣中使用,並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之物,又稱之為鬼國窯。」這段話不僅反映了當時對琺瑯工藝的認識,還透露出琺瑯器所散發的異國風情。其中提到的「大食窯」和「拂郎嵌」,後者特指當時由東羅馬和西亞地中海沿岸地區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
這枚蝴蝶胸針上可以欣賞到菲德烈克.寶詩龍(Frederic Boucheron)先生精湛的珠寶設計手法,運用鏤空琺瑯(plique-à-jour)工藝進行製作。
中國的掐絲琺瑯工藝,應是在 13 世紀末、14 世紀初受到阿拉伯半島大食窯器的影響後逐漸演變而來。景泰藍的傳統工藝經歷數百年的發展,至今依然保留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的重要象徵之一,也是一段歷史文化交流的見證。至今,景泰藍依然深受眾多收藏家的喜愛。
BOUCHERON Holographique 頂級珠寶系列 Opalescence 鬥魚胸針 / 耳環,其魚鰭採用鏤空琺瑯工藝(plique-à-jour)打造。
琺瑯珠寶
琺瑯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尤其是「掐絲琺瑯」技術。埃及工匠巧妙地利用細金屬絲勾勒出圖案,並在其中填入琺瑯。這一技術廣泛應用於護身符和貴族珠寶,且具有精神象徵和保護意涵。在古希臘,工匠們將琺瑯粉末與鈷或銅等色素混合,透過加熱讓其融化於金屬表面,成品色彩鮮豔且光澤耀眼,賦予珠寶深層意義。
BVLGARI HERITAGE 典藏 SERPENTI 系列彩色琺瑯蛇形腕錶,於 60 年代問世,創作時間約西元 1965 年。
隨著技術的進步,琺瑯的運用逐漸多元化。到新藝術運動時期,琺瑯技術被廣泛運用於珠寶作品中。
新藝術風格珠寶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歷史相當短暫,卻對後世的珠寶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場源於法國的藝術革新於 1890 至 1910 年間達到巔峰,隨後由裝飾藝術(Art Deco)取代。當時的藝術家們試圖擺脫傳統束縛,通過探索自然世界尋找新的表達途徑,強調美學與設計之間的融合。這場運動深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與日本自然主義風格的影響,以植物、花卉、昆蟲等自然主題為靈感,並廣泛應用於珠寶設計之中。
新藝術運動的珠寶設計強調材料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特別是在使用玻璃、象牙和琺瑯等材質方面表現突出。其中,鏤空琺瑯(plique-à-jour)成為一大創新亮點,透過鏤空工藝營造出如彩色玻璃般的美感,尤其適合呈現自然界輕盈的幻象。這場運動以夢幻的風格與華麗的設計,為珠寶藝術史留下了獨樹一幟的璀璨篇章。
煉金術師的調色盤:琺瑯之美
琺瑯的材料組成與鉛晶相似,主要包括二氧化矽、鹼性成分和鉛。琺瑯師會將這些材料在高溫下熔融,然後將其研磨成粉末,再加入金屬氧化物以調製各種顏色。接著,琺瑯粉末被塗覆在金屬表面,並在超過 800℃的窯中多次燒製,以嚴格控制每種顏色的燒製條件。這一過程既繁瑣又精密,每次燒製都必須精確掌握最佳的溫度和時間,以達到理想的色彩效果。
Tiffany & Co. 蒂芙尼蘭花胸針,黃金、純銀、鑽石、祖母綠、粉紅藍寶石、琺瑯。作品於 1889 年世界博覽會上展出。
琺瑯藝術因其多彩的視覺效果而聞名,透過精緻的上色技術,創造出豐富多變的色彩層次。每一件琺瑯作品都展現了工匠的精湛技藝與耐心,彷彿大自然的絢麗色調在微觀世界中重現。這些耀眼的色彩不僅賦予珠寶和工藝品生命,更增添了作品的珍貴藝術價值。
琺瑯的多樣風格展現在不同的工藝技法中,每一種技法都有其獨特的呈現方式和技術要求。
BOUCHERON 鶲鳥胸針,以彩色琺瑯和寶石製作。
掐絲琺瑯 (Cloisonné enamel)
掐絲琺瑯是世上最古老的琺瑯工藝,可追溯至西元前 2000 年,中世紀時傳入西方。中國的掐絲琺瑯工藝始於元代,於明朝大為興盛,即享譽盛名的景泰藍瓷器。
此工藝細緻入微,步驟縝密。首先,琺瑯以金、銀或銅絲 (cloison) 框出細小的格狀輪廓,再焊接於金屬底板。接著依序填入各種顏色的琺瑯粉末,送進超過 800°C 的窯爐燒製。經多次拋光使多餘的琺瑯去除,並展現其絢爛色彩,最終效果為金線勾勒出鮮明的色彩對比,展現完美色澤。
BOUCHERON 紅尾鴝胸針,以彩色琺瑯和寶石製作。
內填琺瑯(Champlevé enamel)
內填琺瑯在中世紀的法國利摩日相當盛行。琺瑯工匠使用多種尖細的雕刻工具在金屬板材上雕刻出圖案,然後將琺瑯粉末填入這些凹槽。經過多次燒製以完成定色,琺瑯填料與凸起的金屬輪廓形成鮮明的層次感。這種技術能夠創造出色彩鮮豔、細緻且具有立體感的裝飾效果。充分展現工藝的精密與複雜,使琺瑯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METAMORPHOSIS BY DE BEERS 秋季套組,以大明火琺瑯技藝詮釋秋天漸變色澤。
鏤空琺瑯(Plique-à-jour enamel)
「鏤空琺瑯」一詞在法語中意為「讓陽光透入」,此技法能使光線穿透透明或半透明的琺瑯,猶如微型彩色玻璃,特別適合表現葉子、花卉等自然形象。此工藝在新藝術運動中廣受推崇,該運動源自對機械化製品美感缺失的反思,主張手工製作和自然主義。光線透過琺瑯層層昇華色彩,營造出通透的漸層幻變之美。
METAMORPHOSIS BY DE BEERS 秋季套組,以大明火琺瑯技藝詮釋秋天漸變色澤。
大明火琺瑯(Grand Feu enamel)
大明火琺瑯是一種精緻的裝飾技藝,這一技術的名稱源自法語,意指「大火」,強調其在高溫下將琺瑯粉末熔融並與金屬基底結合的過程。工匠需通過反覆塗抹與燒製來實現豐富的色彩和理想的厚度,每一層琺瑯在燒製後必須與基底及下方的層次完美融合。
PIAGET Rose 系列內填琺瑯高級珠寶鑽石胸針。
METAMORPHOSIS BY DE BEERS 秋季套組便是以大明火琺瑯技藝打造出鮮明的輪廓,精緻地詮釋了被風吹拂而下的落葉。為了反映秋季的多變本質,這套作品的大明火琺瑯色澤展現出如焰火般的漸變紅色與橘色調,展現了傳統琺瑯技術的精湛工藝與手工打造的獨特魅力。
琺瑯技術能將一塊簡單的金屬轉變為一件色彩斑斕的藝術品。無論是胸針、吊墜、戒指還是耳環,琺瑯珠寶總能為飾品增添一抹難以抗拒的色彩。而除了色彩之外,琺瑯表面那獨特的光澤感,更賦予了它無與倫比的迷人魅力,這份魅力已經深深吸引著人們超越千年。
來源:《珠寶之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珠寶之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