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 千載難逢機遇
財訊快報 2025-01-15 15:17
工業型機器人將逐漸轉向服務型,預期人形機器人將爆發性成長,整體潛在市場年複合成長率驚人,機電整合、諧波減速機、滾柱螺桿商機龐大。
【文/戴海茜】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 2024 年先後於 GTC 大會、Computex 展前主題演講上展示數款機器人產品,為人形機器人浪潮提前暖身;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Musk)也於 2024 年 4 月指出,第二代人形機器人 Optimus 最快 2025 年底上市,售價在二萬美元(約 65 萬台幣)左右,讓機器人更容易走入家中,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可望實現,也讓科幻電影真正走入現實。
全球 AI 技術和機器人設計進展加速,帶動大廠的開發與採用,根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itics(IFR)報告,2023 年全球工廠中總計 428 萬台運行中工業機器人,年增 9.7%,且安裝數量已連續三年超過 50 萬台,2023 年新增的機器人中,亞洲占比 70%、歐洲 17%、美洲 10%,亞洲又以中國的安裝量 27.6 萬台為最高,占全球安裝量的 51%,不過目前多為功能型機器人。
新勞動力 協作機器人興起
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應用逐年成長,過去講的機器人主要集中「工業機器人」,像是機器手臂及近年需求逐步成長的協作型機器人、搬運機器人都屬於工業範疇的延伸,隨著 AI 與機器人技術不斷發展與融合應用,從自駕車、客戶服務、醫療保健到生產製造,機器人型態也從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發展到人形機器人,擁有人形的外型與軀幹,代表著更廣泛的應用領域與場景,也將與人類有更多更緊密的互動與連結。
根據全球各國發布機器人投資與政策來看,德國透過機器人提高製造競爭力,日本則為療養院所等運用,美國以機器人及自動化提高農業生產力等,台灣則將服務機器人列為重要發展藍圖。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2023~30 年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將以年複合成長率 6.9%成長至 86.6 萬台,主要著眼於手臂成本下滑、勞動力短缺、中國政策出台、AI 運算結合機器手臂、協作型手臂持續拓展新應用領域等;以產業成長幅度來看,增幅最高依序為人形機器人、協作型機器人及工業機器人,目前工業機器人最成熟,協作型機器人逐漸普及,人形機器人則視 2025 年為元年。
協作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協作機器人主要與人類一起工作,增強員工能力,不是完全取代員工,相較工業機器人更小、更便宜也更容易編程;在勞動力短缺下,包括製造、物流、醫療保健產業可透過機器人填補勞動力缺口,透過自動化重複性任務,可將人力資源重新分配到最需要的領域上。
協作型機器人則因具備人機協作且空間使用小、中國政策持續出台、AI 視覺發展帶動手臂智能化,加速於汽車、電子、物流及半導體自動化領域布局,估 2023~30 年潛在市場將以 17.6%的年複合成長,達明供應整隻手臂及內建 AI 視覺軟體具優勢,台達電也具手臂整合能力。
達明目前機器人市占率約 10%;達明認為,從過去的工業型機器人發展到現在,協作型機器人的普及率已越來越高,若需要加強移動性功能,則機器手臂+AMR(自主式移動機器人)在目前已形成主流,至於人形機器人,達明會在技術上持續開發及深耕。
TrendForce 指出,2025 年機器人的產業發展為增強人機互動,可理解及準確執行人類發出的命令,應用更為廣泛,像是製造、物流、醫療保健自動化、農業機器人技術擴展、機器人即服務(RaaS)等。
價格是人形機器人落地關鍵
AI 是驅動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關鍵,在輝達宣布的人形機器人計畫中,運用 AI 打造更為智慧的機器人平台,並推出專為人形機器人設計的 Project GR00T 基礎模型,加速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進程。
人形機器人之所以備受市場關注,除輝達曾展示數款機器人產品外,還有來自特斯拉等大廠的相繼投入及汽車產線大規模的採用機器手臂,包括 BMW、Mercedes-Benz 等車廠,都陸續宣布將在工廠試點導入人形機器人。
美國、中國廠商均積極投入與擴大人形機器人測試,指標廠商揭露的產品完成度也越來越高,如 Agility Robotics 開發的 Digit、Apptronik 開發的 Apollo 皆有上市規劃,Tesla 打造的 Optimus 亦計畫在 2025~27 年量產上市。(全文未完)
來源:《財訊快報 理財年鑑》20250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財訊快報 理財年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