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主導 大重置來襲
台灣銀行家 2025-02-03 11:23
撰文:吳嘉隆
在國際上,總體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是追求全球化,擁抱自由貿易。傳統上,全球化的基本邏輯是透過古典經濟學所講的比較優勢來進行國際分工,以實現自由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但是現在,人們不只要考慮經濟利益,也要考慮安全,從人身安全、個資安全、供應鏈安全,一直到國家安全。此時,地緣政治的思考切入總體經濟的邏輯。
全球化的真相,不只是根據經濟邏輯展開,同樣也受到地緣政治的驅動。換句話說,地緣政治與總體經濟之間的微妙關係,其實就是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互為表裡、彼此滲透,形成一個全新的視野。
想要理解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的關係,可從 4 個階段帶出川普新時代的影響;首先第一個階段,地緣政治的考慮切入總體經濟,美國決定把中國拉進全球化的浪潮,融入國際資本主義體系。
在 1970 年代,美國決定拆解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陣營,不但要避免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崩壞的中國被蘇聯拉過去,而且還要採取主動戰略,聯合中共對付蘇聯。於是,先有 1972 年 2 月尼克森總統的訪問中共,然後有 1979 年 1 月卡特總統與中共的建交。1978 年 12 月,中共 11 屆三中全會才剛剛確立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轉變,人們還不知道所謂的改革開放究竟會如何進行以及有什麼成果。
到了 1990 年代,地緣政治出現重大變化,蘇聯在 1991 年 12 月底宣布解體,讓美國的「聯中制蘇」策略終於看到成果,但也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
美國看待中共的角度起了變化,轉成要透過「接觸政策」,希望能造成中國和平演變,經濟能轉型成市場經濟,政治能展開民主化進程。台灣與韓國的民主化,讓美國相信經濟繁榮將可望促成政治改變。
於是,美國在整個九零年代不斷支持中共的改革開放,將貿易與人權脫鉤,對中國提供出口市場,給貿易最惠國待遇,最後協助中國以開發中國家地位在 2001 年底加入世貿組織。在美國的強力支持下,改革開放果然取得重大成果,被中共自己形容為「大國崛起」。
中國的經濟條件透過全球化得以充分發揮,先從「兩頭在外,來料加工」做起,用土地與勞力這兩項不可移動的生產要素,藉此吸引可移動的資本與技術,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之後,由終端產品的組裝向上游推進,也建立起供應鏈。
在第一個階段,地緣政治的因素起到驅動與主導的作用,把中國經濟拉進全球化的浪潮裡。
步入第二階段,全球化回過頭開始改變地緣政治,大國崛起的中國逐漸挑戰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從 1992 年鄧小平南巡廣東,重新啟動改革開放,經過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的第一任,用了 20 多年的時間,把中國經濟從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一窮二白,拉高到經濟總量全球排名第二,出現了大國崛起。
在這個基礎上,習近平開始改變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戰略,要對外擴張,想與美國平起平坐,要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
習近平的海外擴張戰略,是從 2013 年提出「一帶一路」開始,到了 2015 年成立亞洲投資銀行,由中國提供貸款,協助當地國家進行基礎建設投資。起先,當中國的經濟規模變大的時候,他對原物料有龐大的需求,只不過,海外的開發中國家雖然有原物料的礦藏,但是缺乏基礎設施運送出來。中國這邊恰好有過剩的基礎設施產能,可以出口到國外。
後來,一帶一路演變成「債務陷阱」,因為那些基礎建設缺乏足夠的經濟效益,於是還本付息出現困難,債務國為了避免違約,後來接受中方的條件,就是把一些港口與機場租借給中國使用。中共再設法把這些基礎設施轉變成軍事基地,一路從非洲東部,經過印度洋沿岸,一直到南太平洋,甚至於延伸到中南美洲。
另外,中共透過各種經濟利益,收買許多國家的官員,在國際組織當中經常擁有 50 到 60 個國家的基本盤,逐漸在國際組織當中具有主導力量,把美國的影響力逐漸淡化。總之,中共透過全球化取得經濟實力,再拿這個經濟實力來爭取地緣政治的發言權,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於是改變地緣政治的結構。
第三階段,地緣政治的新格局觸動全球化的修正,進入全球化 2.0。川普上台後對中國加關稅,美中貿易戰開打。
川普對中國加關稅,最原始的理由是中國不守規則、不守協議。2001 年年底,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有簽署協議,承諾要做出結構性改變,讓經濟轉型成市場經濟,因為世貿組織是市場經濟體的國際組織,中國當時還不具備市場經濟體的地位,所以給出 15 年的時間,讓中國經濟完成轉型。這個 15 年的時間到 2016 年年底到期。
2016 年 11 月,川普當選美國的第 45 任總統,於是開始認真了。川普在 2017 年先推動健保改革,以便可以進行減稅的改革。到了 2017 年 11 月,川普完成對北京的訪問,發現中國的擴張主義野心,於是在 12 月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第一次把中國與俄國列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2018 年 3 月 16 日,川普先簽署「台灣旅行法」,讓美台雙方的部長級官員可以展開會談,算是準官方關係。接著在 3 月 22 日,川普發布第一波對中國的 500 億美元產品加 25% 的關稅。
貿易戰正式開打的理由,其實就是要中共履行當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做的承諾,要完成結構性改變,取得市場經濟體的認證。
但是,習近平不理解西方國家非常重視「遵守規則,遵守協議」的文化,一方面相信「東升西降」,就是東方的中國在崛起,西方的美國在衰弱,還相信「彎道超車」,想透過許多不公平貿易行為,例如竊取智慧財產權,強迫性技術轉讓,還有國家補貼,加上各種行政干預,想讓中國由製造大國升級為製造強國。
除了加關稅之外,川普也對付華為,進行技術限制與出口管制。表面上,針對華為的通訊產品,理由是有國家安全的考慮,但其實還有額外的理由,那就是美國後來發現習近平被民族主義情緒綁架,對美國的談判缺乏讓步空間,怕會被說成是喪權辱國。華為是中國的台積電,是中國的民族主義象徵,所以美國針對華為是想削弱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而不是只有商業上的考慮而已。
川普對中國打貿易戰,在戰略觀點上有承認接觸政策的失敗,沒有促成中產階級與公民社會在中國的崛起,反而是讓中共的權貴階級利用全球化而壯大起來,對內更加專制與監控,對外推出戰狼外交,處處對美國叫板。
在這個階段,美國開始回應中國的挑戰,讓全球化進入 2.0,全球化要在市場經濟體國家之間來展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曾說,「依賴專制國家的市場,不配稱為民主」。
第四階段,川普 2.0 要擴大關稅的使用,追求關稅之外的其他政治目標。透過全球化的修正,來調整地緣政治格局。對川普來講,關稅不完全是用來改善貿易失衡,還可以當作談判工具,用來追求其他政治目標。川普談到對加拿大與墨西哥的關稅,是與對付非法移民與毒品來掛鉤。對北約成員國,川普希望國防預算能由之前占 GDP 的 2% 提高到 5%,越能配合的,關稅就越低。這樣的 5% 要求也會從歐洲延續到亞洲的日本、韓國與台灣。另外,川普想拿下格陵蘭島,如果丹麥不配合,就會加高關稅。
所以,在這個階段,關稅已經從貿易失衡的處理,另外追加了其他政治目標,就是對付非法移民與毒品,要盟友加強國防,以及幫美國爭奪地緣政治要衝。
於是,經由這 4 個階段對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互動的觀察,我們期待川普 2.0 的地緣政治格局,是民主與專制的對決,重點是要中國遵守規則,遵守協議,這樣才能納入全球化,否則繼續縱容中國,等同於在鼓勵破壞規則,這會讓國際秩序進一步失控。
隨著川普第二任的展開,我們正在見證國際情勢出現一個新時代,那就是「全球化的川普化」,與「地緣政治的川普化」。簡單講,要改變世界,就先改變美國。川普正試圖推動美國的大重置(the Great Reset),然後透過美國的影響力,來進一步改變世界。(本文作者為總體經濟學家,長期鑽研總體經濟、貨幣政策、地緣政治領域)
來源:《台灣銀行家》182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