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基金

【路博邁投信】投資長觀點-關稅人來了…又走了?

路博邁投信 2025-02-10 18:13


Joseph V. Amato, 總裁暨股票投資長

美國加徵關稅究竟是談判手段還是非傳統的開拓稅收計劃?答案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如何看待這些政策。


上週一,美國宣布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貨品實施規模不亞於 1930 年代的關稅措施,這兩個鄰國都是已與美國簽訂全面貿易協議的盟友和夥伴。在公布新政策的幾個小時之後,美國又暫緩對加墨兩國加徵關稅,但對來自中國這個長年貿易制裁對象的貨品,則繼續額外加徵 10% 的關稅。

市場隨即鬆了一口氣。儘管仍有大量議題有待商議且不確定性仍在,但這場 90 年來最大型貿易戰可能在槍彈首發之前已經結束。

我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答。究竟總統川普是否視關稅(川普自言「這是在字典中最美麗的詞語」)為在單邊談判中實現特定目標的手段,還是他和其經濟團隊謀求大舉改變政策,以關稅收入局部取代傳統稅收,又或是他們認為可以一箭雙鵰呢?

衝擊經濟增長和通膨

川普採取行動的速度和幅度叫市場意外。在原本頒布的新行政令中,美國對墨加兩國進口貨品加徵 25%(對加拿大能源產品則加徵 10%),並對中國貨品再徵收 10% 關稅。同時,川普也取消了對價值 800 美元以下的中國進口貨品關稅之豁免,這是在 2018 年與中國關稅談判中作出重大豁免。

這些措施將影響價值約 1.3 兆美元的貨品,佔所有進口美國貨品的四成以上,佔美國 GDP 近 5%。若全數實施,將使美國平均關稅率從現在約 3% 大舉提高至超過 10%。

有關加徵關稅對經濟增長和通膨的影響預測眾說紛紜,但我們認為這可能會使美國整年 GDP 下降 0.5-1.0 個百分點,並推升核心通膨率 0.5 個百分點。按照分析師的預測,標準普爾 500 指數在 2025 年的盈餘可能下降 2-3%,一旦所涉國家作出反制,盈餘跌幅可能更大,其中汽車業和農業所受衝擊尤其嚴重;至於加拿大和墨西哥經濟將可能進入衰退。

另一個令人注目的數字是,這關稅水平可能為美國財政部帶來 1,500 億美元或以上的收入。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也是為什麼部分人揣測,新關稅措施現已被視為另一個稅收收入的來源。

若是如此,投資者便不應假設高關稅的威脅即將消失或是實施後將是短暫的,而我們也將需要重新考量對長期經濟的展望,並提高對通膨的預期。更重要的是,對於一個對增長預期高度敏感的股市來說,美國 GDP 增長預測將需要下調。

有任何線索有助於解讀美國政府的意圖嗎?

手段

加徵關稅是為增加稅收的其中一個支持論點是,對加墨兩國加徵關稅的幅度巨大且範圍廣泛。這是大部分分析師預期中最悲觀的情境,也是美國對最密切的貿易夥伴和盟友所作的過於強硬的行動,但將能夠帶來大額收入。考慮到美國財政赤字擴大,這收入尤其重要。

不過,從對加墨兩國的措施快速延後且將視進一步談判而定來研判,將加徵關稅作為談判手段的可能性便較大。加強邊境防衛、打擊毒品和增加採購農產品都是可能在談判桌上開出的要求。川普亦警告,「一定」會在「不久後」對歐盟加徵關稅,我們可以預計提高國防支出和放寬對美國科技業的監管,將成為談判的其中議程。

關稅作為戰術性手段的理論似乎同樣能夠解釋對中國政策,但所涉的地緣政治問題較為複雜。乍看之下,美國對加墨兩國的懲罰力道比對中國更嚴苛看似奇怪,但此舉的目的是迫使中國履行在川普第一個任期內達成的貿易協議承諾,採購更多美國貨品和農產品。川普政府可能認為,對加墨兩國採取短促而強力的談判震盪,對達成目標可能沒有如逐步增加壓力的方式有效。由於美國貿易代表即將公布兩份對中國貿易的檢討報告,因此現在加徵 10% 關稅可能是在 4 月再提高關稅的前奏。

長期看漲

總體來說,我們維持兩週前的基本情境預測不變,就是關稅是談判工具而不是開拓稅收的來源,但環繞這課題的不確定性已足以使投資者卻步。

在消費活動強勁和放寬監管等其他政策的支持下,美國經濟基本面仍然強健。我們持續看好美國名目經濟增長和股市長期前景。

然而,這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引發更多市場波動,不僅是在美國,也在因這種激進談判策略而成為目標的非美國市場。而這種高風險的操作可能會引發無法預料的事件,因此未來幾季的市場行情將更加波動。

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基金之績效,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本文所含資訊反映文件編製日觀點,其資料來自路博邁認為可靠之來源。路博邁並不對本文件內任何資料之正確性為任何陳述或保證,亦不保證這些資料所為之任何估計、預測或意見將會實現。本處所表達之意見,可能在文件發布後隨後續條件變化。本資料僅供參考,本公司並不針對個人狀況提供投資建議,投資人如欲進行投資,應自行判斷投資標的及其投資風險,並承擔投資損益結果,不應將本資料內容視為投資之唯一依據。本文提及之個股僅供說明之用,不代表任何金融商品之推薦或建議,亦不代表基金未來投資。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