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環球展望〉併購失敗的轉機 環球晶選擇一條難走但對的道路
鉅亨網記者魏志豪 新竹 2025-02-14 17:43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_next/image?url=https%3A%2F%2Fcimg.cnyes.cool%2Fprod%2Fnews%2F5862713%2Fl%2Fad2a6a5db42c53a7d94690a246506b1b.jpg&w=3840&q=75)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 (6488-TW) 董事長徐秀蘭表示,當時因為併購德國世創失敗,讓環球晶決定在美國全數投入自建先進製程產能,在現階段世界走向逆全球化甚至採關稅手段的背景下,當時的決定看起來是「選擇一條痛苦難走的路,但是對的成長道路」。
徐秀蘭說,「環球晶」名字是在 2011 年所取,當時取名是因公司在海外有很多廠區,希望每一個廠區都可直接供應給當地客戶,儘管當時的時空背景並未如現階段分裂,但現在看起來在地供應是跟同業不同且很關鍵的差異。
徐秀蘭回顧先前決策指出,環球晶過去十幾年的大成長都是藉由併購,而通常會賣掉的公司多半手頭較拮据,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公司對新設備、新技術與新產能擴充的投資意願不高,因此對環球晶來說,就面臨成長很快、但先進製程的比重相對較低的影響。
徐秀蘭說,若環球晶 2022 年成功併購德國世創,就要概括承受其新的、舊的設備與製程,一旦併購後,就沒有資源再去投先進製程,在現階段市場成長傾向先進製程、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當時全數投入自建先進製程產能是很正確的決定。
徐秀蘭坦言,正因當時的併購計畫失敗,公司決定走向 B 計畫,也才能跟上先進製程需求成長的趨勢,但也強調現階段壓力相當大,預計 2024、2025 年是資本支出高峰,後續就會進入折舊攤提的高原期,現金壓力大。
徐秀蘭認為,此次美國建廠是成長過程中的必要之痛,就像生小孩是要經過懷孕的過程,待美國每個新廠區都開始運行後,每售出一片矽晶圓就會陸續將現金回收,正向看待美國廠發展。
徐秀蘭說,環球晶很幸運地選擇投入自己擴產這條路,尤其在現階段全球走向本土化、甚至政府用關稅的手段來要求本土製造,成長又集中在先進製程產品,種種的因素都讓自己覺得環球晶過去兩、三年所做的決定是「選擇一條痛苦難走的路,但是對的成長道路」。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