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阿里撥「雲」見日,押注「計算」基建前景
經濟通新聞 2025-02-21 13:35
【FOCUS】撥「雲」見日,電商「老錢」一族阿里巴巴(09988-HK),受益「雲」的估值重估或才剛剛開始。豪言「未來三年集團在雲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期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阿里首席執行官吳泳銘的另一身份即是雲智能集團首席執行官。經歷「騙子」爭議、營收沉寂、價格大戰、上市落空……阿里雲如今王者歸來,成功之道在於十幾年如一日,押注「在線」和「計算」的價值。
*一早認清「在線」二字價值*
風生水起的AI大模型,若離開了雲,或許只是一座信息孤島;恒河沙數般的終端、APP、大模型,唯有通過雲的連接,方能實現協同運行和功能擴展。一早認清「在線」二字的價值,
阿里雲自2009年成立之初,即旨在打造「雲端運算╱雲計算」這一AI時代的基礎設施,而公司口號亦是,「計算,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
阿里周四(20日)傍晚公布的第三財季(截至去年12月底)業績顯示,雲業務收入增速從過去4個季度的3%、3%、6%、7%,重回雙位數的13%,錄兩年最高。儘管營收佔比11%仍遠低於核心業務淘天集團的48%,但正如摩通所稱,市場對其增長的核心敘事,短期由電商貨幣化驅動強勁復甦,中長期則將依托雲計算和AI的盈利釋放。
*史上雲建設周期最大的三年*
何解雲勢成阿里未來的新引擎?拋開綽號「東邪」的吳泳銘預告,「未來三年可能是集團史上雲建設周期最大、最集中的三年」,更具啟發的,或許是有「博士」之稱的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對雲這一關鍵基建的先見之明。
十多年前,當不少互聯網大佬紛紛視雲為「新瓶裝舊酒」式的忽悠,王堅堅信,「在線」是AI時代的關鍵詞,「數據」將成為新財富,而「計算」這一公共服務,離不開基礎設施--雲
。從阿里小貸第一個登上阿里雲,到手遊公司米哈遊、北京冬奧、數字政府,再到汽車、金融、社媒、酒店等眾多行業紛紛上雲,最終依賴雲的計算能力,將成為衡量業務、創新、經濟成功的標準。
*規模效應成就翻天覆地變化*
難怪阿里認定,雲計算是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同時具備的生意模式,尤其是現階段而言規模效應至關重要。若對比全球第一把交椅的AWS,上季收入按年增19%至288億美元,預計今年資本支出千億美元,關於「雲」的傳奇故事遠未結束。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