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川普的25%關稅將汽車業的鑰匙交給了中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3-31 17:00

據《彭博》專欄作家 David Fickling 發表評論認為,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汽車進口加徵 25% 的關稅。此舉如同對尚存的非中國電動車供應鏈揮舞重斧,宣告那些期盼全球汽車產業不被中國獨霸的夢想恐怕已成泡影。
Fickling 認為,這項即將生效的關稅政策,最大的輸家將是日本和南韓。這兩國合計占美國汽車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若排除北美地區 (墨西哥和加拿大雖也在關稅範圍內,但將部分豁免),其占比更達到三分之二。
更關鍵的是,日本和南韓在電動車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去年,這兩國的企業生產了超過四分之一的全球電動車電池,成為唯一能與中國近乎壟斷的市場相抗衡的力量。相較之下,美國和歐洲企業幾乎難以匹敵,特別是瑞典電池製造商 Northvolt AB 近期破產,更使情況雪上加霜。
Fickling 表示,若川普政府的目標是將製造業工作機會帶回美國本土,打擊這兩個亞洲盟友似乎是個相當奇怪的做法。
數據顯示,南韓在 2023 年是美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簽署了價值 215 億美元的新建投資計畫。而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資產總額高達 7830 億美元,約占總額的 15%。
前總統拜登曾積極推動建立一個非中國的清潔能源供應鏈,而這正促進了與南韓等國的合作關係。南韓的 LG Energy Solution、Samsung SDI 和 SK On 已承諾投資 540 億美元,在從密西根州到喬治亞州建立 15 家電池工廠。
根據 Reshoring Initiative 去年的一份報告,自 2021 年以來,電動車電池產業占據了美國本土回流就業機會的一半以上。
美國本土汽車巨頭如通用汽車 (General Motors Co.)、福特汽車 (Ford Motor Co.) 和 Stellantis NV 都已與上述三家南韓公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以生產其電動車所需的電池,而特斯拉 (Tesla Inc.) 則與日本的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合作。美國汽車產業若要實現其高層主管所堅持的電動化未來,就必須仰賴這些亞洲企業的成功。
然而,全球供應鏈的維繫是極其脆弱的。Fickling 指出,川普最新的關稅政策無疑是對這一脆弱的鏈條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南韓和日本的電池製造商並非僅僅向底特律供應正負極材料。它們更與本國汽車產業緊密整合,而這些產業若失去出口將難以生存。現代汽車 (Hyundai Motor Co.) 和起亞汽車 (Kia Corp.) 在美國市場的獲利甚至高於其本土市場,但其在美國的工廠產能僅能組裝去年在北美銷售的兩百萬輛汽車中的不到三分之一。
一旦南韓和日本汽車製造商的利潤遭受重創,依賴它們營收的電池製造商也將隨之受苦。這些電池公司的利潤率通常僅有個位數。
同時,它們已經面臨來自中國競爭對手如寧德時代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和比亞迪 (BYD Co.) 日益增長的壓力,這些中國企業在更具成本效益的磷酸鐵鋰 (LFP) 電池技術上持續領先,並不斷推出如五分鐘快速充電等突破性創新。
Fickling 表示,川普在 2018 年 3 月對鋼鋁加徵的關稅,到當年年底已導致美國每月損失 46 億美元的額外成本和稅收。前總統巴拉克 · 歐巴馬在 2012 年對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商徵收的關稅,也引發了報復性措施,導致美國本土一度占據主導地位的太陽能級多晶矽生產徹底消失。如今,類似的局面恐怕將再次上演。
Fickling 認為,短期來看,底特律的分析師和股東甚至可能歡迎這種轉變。減少電動化所需的數十億美元資本支出和研發投入,將在未來三年左右為投資者帶來更多利潤。保護主義在短期內確實能提振利潤。
然而,Fickling 強調,這絕非贏得長期競爭的途徑。目前,在全球汽車產業邁向電動化的浪潮中,美國及其盟友已遠遠落後。川普透過摧毀維繫脆弱的非中國供應鏈的連結,無疑是在為中國主導全球汽車產業的未來買單。
- 2025掌握債券投資契機主動 + 靈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