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難以取代 供應鏈多元化策略因川普對等關稅「破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4-04 21:10

在全球貿易格局持續變動之際,近年來不少跨國企業為分散風險,紛紛將部分供應鏈從中國遷往東南亞等地區。然而,美國總統川普於近期祭出的「對等關稅」政策,卻對這一趨勢造成了顯著衝擊,使得許多原本希望藉此規避貿易戰影響的企業,再次面臨嚴峻挑戰。
近年來,在美中貿易戰背景下,科技巨頭積極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如蘋果 (AAPL-US)、惠普 (HPQ-US) 和戴爾 (DELL-US) 等公司,紛紛尋求供應鏈多元化,積極響應將生產線轉移至越南、泰國、印度等地。以
蘋果為例,其已在越南生產部分 AirPods、iPad、Apple Watch 和 Mac,在印度生產越來越多的 iPhone 和 AirPods,馬來西亞和泰國的 Mac 產量也在增加。然而,如今這些地區卻面臨著高額的美國關稅,越南對美出口關稅從原先的 0% 驟升至 46%,印度也面臨 26% 或 27% 的關稅,泰國則為 36% 或 37%,馬來西亞為 24%。這使得在這些地區設廠以降低成本和規避風險的策略效益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喪失原有的成本優勢。
早在本次對等關稅出推出前,將供應鏈遷出中國就已面臨諸多挑戰。例如,東南亞等地的供應鏈自給率不足,七成以上的零組件仍需從中國進口,這使得外遷企業難以真正與中國供應鏈完全脫鉤。同時,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與產業配套也遠遜於中國,導致交貨周期延長、隱性成本攀升。
因此,中國仍然是蘋果最大的製造基地,涵蓋了 41 家核心供應商,負責 iPhone、iPad、Mac 等產品的關鍵零部件生產與整機組裝。富士康鄭州工廠占全球 iPhone 產能的 68%,歌爾股份壟斷 75% 的 AirPods 訂單,藍思科技供應全球 90% 的玻璃蓋板。這些數據都顯示出中國在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中占據著核心地位。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蘋果在華採購額佔其全球採購總額的 23%,但貢獻了 45% 的供應鏈附加值。這表明中國不僅僅是一個生產基地,更在技術和 know-how 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供應鏈多元化佈局失效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 Erik Woodring 指出,當對越南、印度和泰國等蘋果已將供應鏈多元化佈局的市場都徵收對等關稅時,「沒有地方可以逃避」。這意味著企業先前試圖透過將生產轉移出中國來規避美國關稅的策略已經失效。
彭博行業分析師 Anurag Rana 和 Andrew Girard 認為,新的關稅可能會壓縮蘋果等公司的利潤率,因為他們預計這些公司不會透過提高價格來完全抵消關稅的影響。CFRA Research 分析師 Angelo Zino 也指出,如果關稅持續下去,將對蘋果的基本面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利潤率和盈利預期下降。
為了抵消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蘋果可能需要在美國將產品線價格提高 17% 至 18%。但分析師也指出,如果在消費者信心疲軟的時期提高價格,可能會抑制市場需求。彭博分析師測算,iPhone 16 Pro 系列若提價 10%,將導致全球銷量下滑 8%-12%,其中中國市場跌幅或超過 15%。
韋德布什全球技術研究主管 Dan Ives 認為,川普大規模關稅措施對市場的影響比預期的要糟糕,科技股將面臨「重大」壓力,投資者對需求破壞和供應鏈感到焦慮。
荷蘭國際銀行分析師 Padhraic Garvey 和 Francesco Pesole 表示,「受此次關稅公告打擊最嚴重的地區無疑便是亞洲新興市場」。研究機構 Bespoke 甚至諷刺地表示,如果公司此前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現在將面臨高達 46% 的對等關稅。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表示,接下來的重點將在於這些國家是否能夠與美國談判達成協議,降低關稅。
- 2025掌握債券投資契機主動 + 靈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