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吳嘉隆拆「川」強渡關稅背後6個企圖 其實台灣擁5大有利籌碼上談判桌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2025-04-13 13:2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吳嘉隆拆「川」強渡關稅背後6個企圖 其實台灣擁5大有利籌碼上談判桌。(鉅亨網記者張韶雯攝)

經濟學家吳嘉隆接受《鉅亨網》專訪,針對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進行深入討論,他拆解川普的動機與戰略,包括重塑美國製造業、增加財政收入、刺激經濟、解決國債、重整國際經濟秩序、迫使各國選邊站等 6 大意圖,他並進一步剖析,台灣在這場美中貿易戰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覷,台灣擁有他國無可取代的 5 大談判「籌碼」,可望在這場大國博奕戰下全身而退。

川普關稅政策又翻篇,才在 9 日對 75 國按下 90 天暫停鍵,又於 11 日布豁免手機、電腦及其他電子進口產品的對等關稅,因這些產品多來自中國,且豁免令追溯自 4 月 5 日起生效。此舉使得蘋果、台積電等科技巨頭如釋重負,也被視為川普對中國放軟的一步。


短短幾天「川」劇不斷變臉,截至目前,川普很明顯劍指中國,關於川普政府實施關稅的戰略目標,是否還包含其他更廣泛的意圖?

吳嘉隆表示,川普政府實施關稅的戰略目標,除針對中國,還包含了更廣泛的經濟與地緣政治意。他認為,川普的關稅策略已成為一種總體經濟工具,甚至是地緣政治工具,而不僅僅是傳統上用來處理貿易逆差和保護關鍵產業的個體經濟手段。

首先是重塑美國工業,推動製造業回流:

川普希望透過關稅促使跨國企業讓製造流程遷回美國,以對抗製造業「空心化」。疫情期間美國發現關鍵物資如口罩、醫療用品和藥品過度依賴進口,暴露供應鏈安全問題,因此將兩大重要產業:一是戰略物資,如鋼鐵、石油、現今的晶片、藥品、稀土、造船,二是尖端技術,如量子運算、超級電腦、人工智慧、核融合、低軌衛星等,將這些重要產業的製造留在本土,被川普視為關鍵。

第二增加財政收入,用於減稅並刺激經濟:

川普政府預計關稅能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保守估計約 6000 億至 7000 億美元,這筆收入計劃用於減稅,以刺激消費和投資,促進實體經濟增長。此外,川普政府還考慮透過如販售「黃金綠卡」等方式來增加收入,以解決聯邦赤字和國債問題。

第三是重整國際經濟秩序,實現「逆全球化」:

川普政府認為過去的全球化模式導致美國將製造業外移,再進口產品,這使得美國的中下游產業發展落後,透過關稅,將扭轉這種趨勢,將外移的製造業重新帶回美國境內。

第四在不依賴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達成多重經濟目標:

華爾街曾認為川普希望透過關稅達成降低通膨、促使聯準會降息、降低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以及使美元走低等多重目標。專家分析指出,透過關稅政策造成不確定性,反而可能促使資金流向公債,壓低殖利率,並在油價下跌的情況下降低通膨,為聯準會降息鋪平道路,進而影響美元匯率。

第五解決聯邦赤字和國債問題:

面對龐大的聯邦支出和國債,川普政府希望透過增加關稅收入以及其他創收方式(如販售黃金綠卡)來平衡聯邦預算,並逐步降低累積的國債。

第六迫使各國選邊站隊,形成「一球兩制」:

川普政府的強硬關稅,特別是對中國及其規避關稅的行為的嚴厲打擊,實際上是對中國發起了經濟宣戰。在此背景下,美國希望其盟友及其他國家能夠明確表態,選擇站在美國這邊,對抗來自中國的進口。這使得包括德國和韓國等原本希望在安全上依靠美國,經濟上與中國合作的國家也面臨選邊站的壓力。

吳嘉隆強調,可以看出,川普政府實施關稅的目標遠不止於縮小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而是涵蓋了重振美國經濟、調整全球經濟格局以及在地緣政治上與中國展開競爭等多個層面。

夾在這場美中經濟對抗局勢中,台灣是否具備哪些談判優勢,可作為關稅談判桌上的「籌碼」?

吳嘉隆認為,台灣其實擁有許多優勢 ,絕對可當作有利的談判籌碼:

首先是作為美國重塑工業和製造業回流的關鍵合作夥伴:

川普政府希望將製造業遷回美國以對抗製造業空心化,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他意識到供應鏈安全的關鍵性,台灣的廠商在產業板塊轉移上,扮演「操盤手」的角色。過去台商曾將生產線移往中國大陸,而在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的過程中,預計仍將依賴台商的經驗和能力. 這使得台灣在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高科技產業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

美國欲將關鍵產業如戰略物資產業(例如晶片)和尖端技術產業(如低軌衛星、AI、核融合)的製造留在本土。台灣在這些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中佔有重要地位。許多尖端技術的供應鏈都與台灣相關。這表示美國在發展相關產業時,需要與台灣合作,或吸引台灣的供應鏈前往美國。

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和彈性:

台灣不僅在尖端技術方面,在傳統產業如金屬加工、螺絲、工具機,甚至生活用品如鞋子、衣服等方面都擁有相對完整且具彈性的供應,這使得台灣能夠配合美國的產業調整需求。

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經濟連接的潛力:

透過將產業帶入美國,台灣可以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連接,這不僅能為台商帶來新的技術來源和訂單,也能利用美國當地的人才,這種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將轉為台灣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地緣政治的重要性:

台灣目前與美國雖沒有共同防禦條約,但台灣的地理位置對於日本和韓國的安全至關重要,而美國對日韓負有安保責任。此外,在美中對抗的背景下,美國需要盟友選邊站隊。台灣作為一個重要的民主經濟體,其戰略地位,讓美國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必須考量台灣的安全。

川普對於台灣的思維,在川普 1.0 路線中其實有脈絡可循,吳嘉隆提及,川普很早就知道若要將製造業撤出中國,他需要台灣的配合,因此在川普 1.0 時就與當時的台灣總統通過電話。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台灣在美國戰略中的重要性,並為台灣提供了與美國談判的機會,以爭取更有利的條件。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