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想返回工業化?蘋果庫克:企業選中國不是貪便宜 他們真的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4-16 13:00

近日,美國社會對於川普的製造業政策產生了新的討論,尤其是關於即便這些政策能夠重振本土製造業,民眾是否願意回到傳統的工業崗位。美國總統川普一向承諾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然而他所指的「偉大」究竟是哪個時代的重現,卻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川普的願景中,強大的工業機器聲響起,象徵著穩定高薪的工作和更均衡的財富分配,重振那些遍布美國的廢棄廠房。這種產業復興不僅意味著經濟復甦,也將帶來戰略自主權,尤其是在手機製造和疫情物資生產等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然而,川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廣泛的質疑。許多經濟學家警告稱,重振製造業的構想並不容易實現。密西根大學的教授賈斯汀 · 沃爾弗斯指出,消費者在超市購物時需關注產品的產地,儘管標註為「美國製造」,但原材料的來源仍然是全球化的結果。美國的跨國交易平均需支付 20% 的關稅,這將影響消費方式,而其他國家的貿易活動仍在持續。
川普最初的關稅政策預計將使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增加 3,800 美元,尤其是對依賴複雜供應鏈的進口汽車零件徵收的關稅,將導致整車價格上漲 2500 至 3500 美元。川普聲稱,這項「苦藥」將為美國開啟新的工業「黃金時代」。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 · 盧特尼克以手機組裝為例,描繪了美國再工業化的願景,認為數百萬工人將回歸生產線。然而,這個想法被經濟學家視為不切實際。
在手機生產領域,蘋果 (AAPL-US) 執行長庫克強調,企業選擇中國並不是因為勞動成本低,而是因為中國擁有豐富的技能儲備和精密的生產能力。他指出,如今談論的已非簡單的「供應鏈」,而是一個覆蓋 40 多個國家的「生態系統」,各國分工完成高度專業化的工序,才能製造出性能強大的手機。庫克提到,若召集全美掌握設備組裝技術的工程師,人數恐怕連一個房間都填不滿,而在中國,其人數「足以佔滿好幾個足球場」。
即使是技術含量較低的運動鞋生產,也面臨相同的挑戰。雅虎財經專欄作家里克紐曼指出,美國消費者每年在運動品牌上的消費接近 310 億美元,而幾乎所有運動鞋都在亞洲生產。中國在鞋類產品的生產上累積了三十年的經驗,嘗試將生產遷回美國的企業往往未能成功。
川普的政策面臨根本性的悖論。他在「解放日」宣言中宣稱關稅能夠糾正貿易失衡、振興工業,但當他部分暫停這些關稅時,卻聲稱這只是談判策略。這種矛盾使得市場反應明顯:美元匯率跌至十年來最低點,投資人紛紛撤離華爾街,全球主要股指的表現也不盡人意。
綜上所述,川普的製造業復興政策在理論上看似美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遭遇重重困難,未來的前景仍撲朔迷離。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