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流動性風險的三長兩短
台灣銀行家 2025-05-05 07:54
詹芳書
壽險業「三長兩短」的資金結構問題,在市場穩定時看似穩固,然而當利率波動或保戶行為發生轉變,將暴露其現金流失衡的脆弱性,近年市場動盪已悄然敲響警鐘,不容忽視。
在投資市場中,「斷頭」一詞形容槓桿投資者因保證金不足,資產被強制平倉、資金鏈斷裂的情況。表面看來,壽險業與此風險無關,因為其資金來自穩定保費,並不涉及槓桿操作。然而,若資產無法變現,卻同時面對大量給付需求與解約潮,壽險公司也會陷入「現金流斷裂」的窘境。近來美國對全世界的對等關稅興起,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連續重挫,壽險業海外資產評價出現明顯波動,市場流動性驟減,使得原已緩和的流動性風險再次浮現。此一事件示警,即使壽險業帳面淨值穩健,若缺乏足夠可動用的現金,仍可能在市場波動與保戶行為集中出現時,面臨經營上的嚴重壓力,亦是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核心課題。
壽險業的「三長兩短」結構,就是流動性風險的結構性根源。所謂「三長」是指資產存續期間長、負債存續期間長,以及投資標的變現時間長;而「兩短」則是壽險公司可即時動用之現金水位短,以及保戶行為反應期短。這種長配短的結構,在利率環境穩定時尚可維持,但當市場波動加劇、保戶行為轉向時,將放大現金流失衡風險。近年來,在利率快速上升與國際金融動盪交錯下,壽險公司已多次面臨集中解約、保單貸款與資金調度壓力,凸顯「三長兩短」並非理論推演,而是經營現實。
壽險業的資金流入與支出特性,加深了流動性風險的潛在壓力。現金流入方面,壽險公司主要收入來自保費與投資收益。若銷售穩定、利率合理,則保費收入具一定穩定性;長期資產如債券與不動產租金亦提供穩定的利息收入。然而,現金流出端則充滿不確定性,包括死亡、年金與滿期給付、保單解約金、保單貸款、通路費用與行政支出等。尤其在資本市場動盪時,資產市值波動可能影響會計處理與資本計提,更可能被迫低價變現資產來籌措現金。當解約潮與資產價值下滑交疊,壽險公司即使資產總量足夠,仍難逃現金流壓力。
衡量壽險流動性風險,需要跳脫靜態帳面數字思維。傳統會計報表雖能揭示資產總額與負債狀況,但難以反映短期內資金可用性。先進國家常採流動性覆蓋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壓力情境測試、現金流預估模型等方式衡量短中期資金調度能力。實務上,部分公司亦依據資產變現難易度,區分 1 週、1 個月與 3 個月可動用現金水位,作為內部預警參數。台灣目前雖未強制建置 LCR,但在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 17 號(IFRS17)與保險資本標準(ICS)制度逐步推動下,業者已開始強化內部流動性管理資訊系統,作為因應轉型與資本市場風險的關鍵一環。
現行清償能力監理制度,對流動性風險之考量仍屬間接,未形成實質約束。我國目前實施的 RBC 制度雖涵蓋市場風險、保險風險、利率風險與作業風險等,但對流動性風險尚無專屬資本要求,僅於風險管理制度中要求揭露流動性管理政策與應變機制,較難形成即時預警與調控效果。相對而言,歐洲 SolvencyII 明確要求保險公司每年進行流動性壓力測試,美國保險監理相關機構 NAIC 亦制定流動性監測報表,作為控管大公司風險的重要工具。未來若我國導入 ICS 或發展 TW-ICS 制度,或許可以考慮比照國外監理制度,引入短期現金覆蓋比率、淨穩定資金比率等指標,強化壽險業監理層級的風險掌握與誘因設計。
壽險公司面對流動性不足風險,須具備三階段因應機制。首先是事前預備,應設置足量高流動性資產池,確保於解約高峰期能調度充足現金。其次是事中應變,透過授信額度、附賣回協議等方式與金融機構建立資金支援網絡。最後是事後回穩,包含資產重分類、證券化、增資或發行次順位債,以恢復市場信心並補充資本。同時,也可調整商品設計結構,納入解約扣費機制或長期保留獎勵,延長保戶持有期間,降低現金需求波動。
流動性風險並非偶發事件,而是新時代保險治理的核心挑戰。隨著保戶行為更趨敏感、金融商品選擇多元化以及利率與匯率劇烈波動,壽險業已無法再依賴傳統的長期契約穩定模式維持現金流。若無法即時調度現金,不僅影響給付履行,更將衝擊保戶信心與品牌形象。未來,應從公司治理、制度設計、監理工具與資訊透明度等面向,全面升級壽險業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監理單位亦可考慮建置「保險流動性觀測指標」,例如每月公布壽險業平均可動用現金占比、集中解約發生比例等,引導市場重視現金風險。
三長兩短不是俚語,而是壽險經營風險的警鈴。在資產存續期間長、負債存續期間長、資產變現時間長的經營架構下,壽險公司若未對應可動用現金短與保戶行為反應期短的挑戰,便極易陷入突發性流動性危機。三長兩短也不只是句有趣的說法,更是保險業當前風險管理的真實寫照。在制度轉型與市場震盪並存的時代,經營者必須要務實地推動前瞻規劃與實質落實,才能讓壽險業穩健穿越風險洪流,走向永續發展的正向循環。(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教授、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
來源:《台灣銀行家》185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 現在進場跟風AI股太晚了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