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關稅壓力下 中國經濟面臨多重挑戰 政策保持耐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5-05 21:30

據報導,高盛近日發表題為《China Matters Patience and Resilience》的最新報告,指出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背景下,中國宏觀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報告將 2025 年中國實際 GDP 成長率預測從 4.5% 大幅下調至 4.0%,2026 年進一步降至 3.5%。
報告指出,在中美關稅等多重因素交織下,中國經濟正經歷顯著轉變與不確定性,但政府在政策應對上保持耐心與謹慎。
經濟形勢的轉折
2025 年第一季,受 AI/DeepSeek 發展、出口前置效應以及政府推動的消費品以舊換新計畫等利多因素影響,中國經濟曾展現樂觀跡象。然而,4 月美國突然宣布實施高額對等關稅,使得中美雙邊關稅水準急劇攀升至 100% 以上,這對市場情緒造成了直接衝擊,導致中國 4 月份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隨之下降。
受此影響,高盛將對中國 2025 年和 2026 年的實際 GDP 成長預測分別從原先的 4.5% 和 4.0% 下調至 4.0% 和 3.5%。隨後,彭博共識預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陸續下調了對中國實際 GDP 成長的預測。
「關稅壁壘的陡然升高直接衝擊了中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利潤空間,尤其對機電產品、化工原料等敏感行業造成顯著壓力。」高盛亞洲首席經濟學家 Andrew Tilton 分析稱,「企業被迫調整供應鏈佈局,部分訂單開始向東南亞轉移,這可能削弱中長期出口競爭力。」
關稅談判的僵局與展望
中美雙方在關稅談判上存在深層次的分歧與高度不確定性。儘管美國財政部長和總統曾釋放調整關稅的信號,但中方官方立場明確,要求美方取消所有單邊關稅才會重啟貿易談判。報告分析,雙方在談判風格、互信程度、核心訴求以及涉及的廣泛議題(包括芬太尼管制、TikTok 出售、產業政策、貨幣管理、貿易失衡及地緣政治等)上存在較大差異,這使得短期內達成貿易協議的難度相當大。
不過,根據中國商務部 5 月 2 日的表態,近期中美雙方有可能會有一些與關稅相關的官方溝通,但預計級別不會太高。
中國的政策應對策略
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化,中國政策制定者採取了「反應式」而非「先發制人」的策略。雖然中國在擴大財政支出以刺激經濟方面仍有空間,但出於對長期財政可持續性的考量,政策刺激的力度更顯保守和有選擇性。例如,在刺激消費方面,政策更傾向於透過銀行貸款和行政手段來引導,而非大規模的直接財政支出。
政策的重點更加偏向結構性調整,特別是向高科技製造業和所謂的「高品質成長」領域傾斜。政府已經推出或計劃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進一步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計畫、加速推進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設立專注於人工智慧(AI)的政府引導基金等。這些措施既反映了「底線思維」,也體現了對提升國家高科技競爭力和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高度重視。
報告指出,中國政策制定者不太可能在經濟成長和勞動力市場出現明顯惡化跡象之前,大規模推出寬鬆政策,因為現行政策邏輯是基於對實際經濟數據的反應。
關稅的影響:通縮壓力與結構調整的挑戰
美國的高額關稅及因此導致的對美出口下降,可能給中國帶來潛在的通縮壓力。由於製造業產能難以快速調整以應對關稅的突然增加,這可能加劇部分行業已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為消化被美國市場拒絕的過剩供應,國內外買家可能需要透過價格下降來吸引。高盛對中國 2025 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通膨預測分別為 0% 和 -1.6%,均低於市場普遍預期。
同時,儘管中國政府努力加強與其他經濟體的貿易關係,但實際推進過程面臨不少挑戰。以日本和德國為例,近年來中國與這兩國的貨物貿易平衡發生了顯著變化(如對德從逆差轉為順差)。這種變化使得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工業能力和製造業競爭力產生了一定的顧慮。此外,人民幣相對歐元和日圓約 10% 的貶值幅度,雖然增強了中國商品的價格競爭力,但也增加了與這些國家建立更平衡貿易關係的難度,需要中國在購買商品和服務、投資及市場准入等方面做出重大改變。
貿易緊張局勢的加劇,正在促使中國經濟向更注重國內市場和消費驅動的方向轉型。過去,中國經濟的再平衡進程相對緩慢,在經濟下行時往往仍舊依賴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補貼來支撐。然而,考慮到美國關稅可能長期維持在高位,且過剩供應難以被其他國家完全吸收,中國被認為需要加速推進深層次改革。
改革方向可能包括賦予地方政府徵收消費稅的權力以更直接地刺激消費、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提高居民消費信心,以及投資於與消費相關的基礎設施等。報告預計,雖然這一結構轉型過程不會很快實現,但其長期的方向已相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