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元上漲顯示美韓經濟合作進展,中美貿易緊張緩和,企業靈活應對全球不確定性
鉅亨網新聞中心
韓元上漲顯示美韓經濟合作進展,中美貿易緊張緩和,亞洲市場回暖,企業需靈活應對全球不確定性
韓元因美韓高層就外匯政策進行討論而上漲逾1%[1],顯示出兩國在經濟合作上的積極進展,尤其是在即將取消美國關稅的背景下,韓元的強勢表現反映了市場對於政策穩定性的信心。同時,中國也宣布將對美國進口商品的加徵關稅從34%調整為10%[2],這一政策的調整不僅促使中國股市全線上漲,還顯示出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緩和,進一步促進了雙方的經濟互動。這些動態表明,亞洲市場在全球經濟復甦過程中正逐步回暖,並可能成為外資重新布局的重要區域。
巴西總統魯拉訪問中國期間,他強調深化與中國的合作,簽署超過30項協定,顯示出對美國報復的無畏態度,並指出中巴在多邊主義及貿易保護主義上的共識[3]。同時,鴻海 (2317-TW) 公布第一季財報,稅後淨利年增91%達421.2億元,顯示出AI伺服器業務的強勁增長,第二季營收將持續上揚[4]。這些動態反映出全球市場在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交織下的複雜變化,投資者需密切關注相關風險與機會。
美中貿易局勢的緩和促使美國客戶急於補貨,尤其是在關稅調降的背景下,物流需求激增,導致航運價格上漲和艙位緊張[5]。儘管美國對中國平價商品的關稅有所降低,仍然保留高稅率,這對依賴廉價進口的低收入家庭造成壓力,最終成本將轉嫁給消費者[6]。專家建議企業應多元化市場以應對未來風險,顯示出在不確定的政策環境中,企業需靈活調整策略以維持競爭力。
華為在面對美國制裁的挑戰下,2022年第四季首次出現淨虧損,儘管營收增長9.5%至2760億元人民幣,淨虧損卻達3億元,顯示出其在技術封鎖下的艱難處境[7]。為了突破困境,華為加大研發投入至1797億元,占總營收的五分之一,並在晶片製造及智慧手機領域取得進展,顯示出其轉型的潛力[7]。與此同時,豐田汽車在美國貿易戰中成為最大的輸家,預計在短短兩個月內損失12億美元,全年營業收入也低於預期,顯示出全球汽車產業在關稅戰下的脆弱性[8]。這兩家企業的情況反映出當前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及其對企業策略的深遠影響。
鴻海調整營收目標,AI伺服器需求激增,全球科技市場持續擴張
鴻海 (2317-TW) 在法說會上調整全年營收目標,由強勁成長下調至顯著成長,主要因新台幣升值影響營收約3%[9]。董事長劉揚偉強調需對全球供應鏈變數保持保守態度,儘管雲端及AI伺服器需求仍增長,財務長黃德才則表示已制定避險政策以減少匯率波動影響。另一方面,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 (300750-CN) 預計在香港上市,募資46億美元,將成為2025年最大IPO,資金主要用於匈牙利新建電池生產基地,顯示電動車供應鏈擴張的強勁需求[10],反映出全球市場對於新能源的重視與投資熱潮。
廣達 (2382-TW) 在第一季表現亮眼,稅後純益達194.98億元,年增超過60%,每股純益5.06元創新高,顯示伺服器需求強勁,尤其是AI伺服器營收年增超過1倍,第二季將持續增長[11]。同時,香港恒生指數因科技股表現突出而上漲2.3%,成交額達2228.41億港元,顯示市場對科技、醫療及消費保健板塊的樂觀情緒,並受到中美貿易關係改善的支撐[12]。這些趨勢反映出全球科技需求的結構性增長,並為相關企業帶來持續的獲利動能。
Powered by Yushan.AI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