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人造太陽2.0工程啟動!從EAST到BEST再到CRAFT 陸核融合技術持續衝刺商用發電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人造太陽2.0工程啟動!從EAST到BEST再到CRAFT 陸核融合技術持續衝刺商用發電

中國緊湊型融合能實驗裝置 (BEST) 的組裝工作近日在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上正式啟動。這項被稱為「人造太陽 2.0」的工程,標誌著中國可控核融合研究進入工程化新階段。

從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 (EAST) 突破千秒長脈衝運行,到 BEST 即將點亮第一盞燈,再到「夸父」(CRAFT)構築​​技術堡壘,中國科學家正朝著核融合發電的商業化目標發起衝刺。



作為中國核融合研究的開路先鋒,EAST 自 2006 年運行以來不斷刷新紀錄。今年 1 月,這個直徑 8 公尺、高 11 公尺的環形裝置在攝氏 1 億度高溫下實現 1066 秒穩態等離子體運行,相當於在實驗室環境下模擬出未來融合堆的運行狀態。 

中科院等離子體所專家表示,這相當於通過了理論大考,就像太空梭完成亞軌道飛行測試,證明核融合發電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

若 EAST 是探索科學邊界的「太空望遠鏡」,那麼正在組裝的 BEST 裝置則是邁向實用化的「探路者火箭」。這項投資逾 30 億元人民幣的工程將在 2027 年建成,首次嘗試在真實工況下達到淨能量增益。

專案負責人透露,BEST 將採用創新緊湊設計,體積僅 EAST 的三分之一,卻能產生兆瓦級熱功率,為建造真正意義的融合反應器累積關鍵數據。若進展順利,2030 年可望實現實驗室級的發電演示。

在融合能研發版圖中,CRAFT 承擔著「技術孵化器」的角色。這個總投資超百億的超級工程,擁有全球最大的真空室和最強的中性束注入系統,正在鍛造融合堆核心零件的「中國標準」,其研發的鎢銅合金第一壁材料,可承受每平方公尺 4 兆瓦的熱負荷,相當於在指甲蓋上承受曳引機滿載衝擊。工程建成後,將形成從超導磁鐵到真空室的全套技術體系,為後續融合工程堆建設提供 "技術母機"。

中國融合能發展路線圖正逐漸清晰,先在 2035 年前建成融合工程實驗堆,2050 年前後示範發電,21 世紀中葉實現商業化應用。

中科院院士萬元熙說:「這就像太空工程,EAST 完成『衛星上天』,BEST 實現『飛船對接』,CRAFT 鑄造『太空站骨架』,最終建成真正的融合太空站。」

這場能源革命帶來的想像空間令人振奮,1 克氘氚燃料釋放的能量相當於 8 噸汽油,海洋中蘊藏的氘夠人類使用數十億年。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