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購名牌仿冒品恐觸商標法 財政部提醒:一旦侵權 雙重處罰最高罰50萬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隨著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網購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許多人則愛自國外網站購買精品或名牌消費品。財政部關務署高雄關近日發出警示,指出海關查獲仿冒品的案件有上升趨勢,許多民眾因未事先確認商品來源與商標授權,誤買仿冒品而觸犯《商標法》,甚至遭到刑事偵辦,最嚴重是刑事與行政雙重處罰,最重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 50 萬元以下罰金。
高雄關指出,常見的仿冒品類型包括名牌手錶、包包、服飾,以及 3C 電子產品與電機零件等。這些商品多以低價吸引消費者,外觀與真品極為相似,讓人難以分辨真偽。
舉例來說,一名消費者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一款標榜「限量名牌包」的廣告,價格僅為市價三分之一,便下單購買。商品寄達後被海關查驗,發現其商標未經授權,屬於仿冒品。該名消費者雖無販售意圖,仍因進口仿冒品而被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根據《商標法》第 97 條規定,未經商標權人同意而輸入仿冒商品者,最重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 50 萬元以下罰金。即使是個人自用,只要商品數量或情節重大,也可能構成犯罪。
此外,海關在查驗進口貨物時,若發現疑似仿冒品,會依「海關執行商標權益保護措施實施辦法」通知商標權人確認。一旦確認侵權,將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並可能面臨行政裁罰。
KPMG 安候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則提出風險管理建議,當企業在進行跨境採購或代購服務時,也應建立品牌授權審查機制,以避免因誤購仿冒品而損害企業聲譽或觸法。隨著 ESG 與企業誠信治理的重視,企業若涉及仿冒品進口,將對其供應鏈透明度與品牌信任造成嚴重衝擊,甚至影響投資人信心。
為避免誤購仿冒品,KPMG 建議消費者可遵循以下三原則:
- 查來源:選擇有信譽的電商平台與官方授權通路,避免透過社群平台或來路不明網站購買。
- 比價格:若商品價格明顯低於市價,應提高警覺,可能為仿冒品。
- 看授權:確認商品是否標示合法商標與授權資訊,必要時可向品牌官方查證。
高雄關最後呼籲,民眾在享受網購便利的同時,應提高警覺,避免因一時貪便宜而誤觸法網。購買前多一分查證,才能保障自身權益,也為打擊仿冒品盡一份心力。
- 現在進場跟風AI股太晚了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