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輝「黃」不掉隊!全球3成企業今年投2500萬美元在AI應用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今(21)日輝達全球媒體記者會登場,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 AI 新產業才剛開始,基礎設施正在普及的階段,波士頓顧問公司(BCG)日前完成全球企業領袖對 AI 看法,亦顯示全球 3 成企業今年將投 2500 萬美元 AI 應用,其中 67% 的企業領袖已將 AI 代理人納入轉型規劃。
2025 年初,波士頓顧問公司(BCG)進行了全球《AI Radar》調查,深入探討企業領袖對 AI 的態度和看法。調查結果顯示,發展 AI 是全球企業領袖的首要任務,並且聚焦於從 AI 發展中獲得具體成果。在「從潛力到利潤:縮小 AI 影響力的差距」的報告中,BCG 針對 19 個市場、12 個行業的 1,803 名高階主管進行調查。
根據調查,全球三分之一的企業計劃於 2025 年投入超過 2,500 萬美元於 AI 應用;其中 67% 的企業領袖已將 AI 代理人納入轉型規劃。各地區企業普遍對此發展持樂觀態度,預期未來 AI 將協助提升生產力與員工能力,而非單純取代人力。
「在我與各企業執行長的討論中,他們顯然正優先考慮利用 AI 以提高生產力,」BCG 執行長施偉策(Christoph Schweizer)表示:「BCG 的最新調查發現一個關鍵挑戰:雖然 75% 的受訪企業將 AI 列為前三大策略優先事項,卻只有四分之一的企業表示從 AI 計劃獲得有意義的價值。領先採用 AI 技術的企業,經由專注發展目標明確的 AI 計劃而得以快速擴展,透過改造核心流程,提升團隊技能,以及建立得以衡量營運和財務報酬的系統性方法。許多企業具備極大的潛力,落實雄心壯志。」
領先的企業將超過 80% 的 AI 投資,用於重塑核心能力和創造新產品,其他公司則將 56% 的 AI 投資集中在小規模、以生產力為重點的計劃上。領先的企業能設定明確的目標,並追蹤營收和獲利能力的影響。另有 60% 受訪企業並未為針對 AI 所產生的價值明確定義,或針對財務關鍵績效指標(KPIs)進行監控。
領先的公司注重深度而非廣度,平均優先考慮 3.5 個案例,其他公司則考慮 6.1 個案例。那些能夠設置明確目標的企業,投資報酬率(ROI)通常能較競爭對手高出 2.1 倍。
具備自主代理功能的「AI 代理」(AI Agent;人工智慧代理)是能夠透過使用工具、分析數據,和跨系統工作完成目標的人工智慧系統。67% 的企業領袖考慮將 AI 代理納入 AI 轉型計劃,且各地區的企業皆對此發展持樂觀態度。
根據 BCG 近期在全球多家企業的實踐經驗,AI 代理人正快速從對話型 AI 的輔助角色,進化為能夠觀察、理解、規劃並執行任務的行動者,帶來超越傳統自動化的變革性價值。例如,某造船企業透過具備推理與規劃能力的多代理架構,自動化設計流程後,工程資源使用量減少 45%、每艘船艙的設計時間縮短 80%;而某銀行透過代理人即時支援理專提供個人化理財方案,顧客轉換率提高四至六倍。
68% 的受訪企業領袖預期,即使發展 AI,仍可維持既有人力規模,未來將著重於提高生產力、並培訓現有人才以因應 AI 需求。三成的企業為超過四分之一的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如此已較去年略有改善,但在協助員工適應新的變化以避免就業威脅方面,所需的技術能力提升程度仍然遠遠不足。
同時,17% 的企業領袖預期,將透過 AI 創造新職位來取代多餘職位,進而重塑勞動力市場。僅有 8% 的高層預期 AI 將帶來人力成長,另有 7% 預期 AI 將縮減勞動力規模。
BCG X 亞太區負責人魏杰鴻(Jeff Walters)表示:「然而,三分之二的公司在重新設計工作流程、推動文化變革、招聘人才和提升員工技能方面,面臨重大挑戰。若要確保 AI 計劃的成功,需要有嚴格的執行力、持續專注於對價值的創造,以及組成一支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並成長茁壯的員工團隊。」
受訪企業領袖指出,目前發展 AI,有三大首要風險:資料隱私與安全(66%)、對 AI 決策缺乏控制或理解(48%),以及法規挑戰與合規(44%)。其中,網路安全是企業的關注重點,76% 的企業領袖則承認他們的 AI 網路安全措施仍需改進。
- 稅季理財術,掌握資本利得又能減少稅務負擔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