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三高食物」該少吃!想減肥先用5招搞定情緒會瘦更久
早安健康

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為何情緒低落時,我們特別會想要吃零食來紓解或是讓心情變美麗一些?你一定想不到,除了零食有它美味的魅力,連我們的記憶與內分泌都被它綁架!
負面情緒來襲:大腦如何尋求慰藉?
「卡滋、卡滋!」不論是心情低落想找個出口,還是達成工作目標後想慶祝一番,我們總會想
來點美食。這時,一包鹹香酥脆的零食,或是一份熱騰騰的炸雞,再配上一杯香濃甜的珍珠奶茶,簡直是人間一大享受,瞬間讓心情美麗起來!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洪珊指出,面對負面情緒時,人們會本能地尋求方法來改善。有的人會透過抽菸、運動,或做自己喜歡的事來紓壓。從大腦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刺激獎勵系統,促使其分泌多巴胺(快樂激素)、血清素(令人愉悅)或催產素(增加快樂與親密感)。這是人類的自然反應。
面對壓力和低落情緒,「吃」對許多人來說是快速改善心情的方法,尤其加工食品的零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洪珊認為這並非偶然。
零食鮮豔的包裝設計本身就能刺激食慾和好奇心,加上鋪天蓋地的廣告,無論是電視上還是便利商店裡,零食總是唾手可得,加上不太貴又小包裝,常擺在結帳區吸引人的眼球。
大腦如何被糖「綁架」?
零食之所以誘人,往往是因為它們「高油、高糖、高鹽」的特性。這些成分能輕易地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讓人產生愉悅感。一旦體驗過這種「吃零食就能心情好」的感受,大腦就會被制約。洪珊解釋,有了這種美好的經驗,下次遇到負面情緒時,我們就會習慣性地尋求零食來解決問題。
從心理層面來看,這種對零食的依賴可能源於兒時與親友分享零食的溫馨回憶,會讓人將零食與正向情感連結。因此,當我們感到壓力或情緒低落時,便會不自覺地尋求這些食物,以期獲得短暫的慰藉。再加上糖、油、鹽能改變生理滲透壓,並帶來一時的飽足感,可謂一舉多得,因此零食成了許多人應對負面情緒的紓壓管道。
這種現象在兒童身上尤為明顯,也就是俗稱的 Sugar high。她以美國為例,孩童從小就大量接觸各式甜食,攝取後會帶來愉悅感,因此,在美國有許多人是「糖成癮者」。
5 招改善情緒性進食
每當洪珊遇到情緒性進食困擾的人,便會建議他們寫「飲食日誌」,內容務必要包括促發因子(什麼事情讓你情緒不好)、暴食行為,以及暴食後的感受,她強調這 3 個紀錄很重要。例如學生因準備考試感到極度焦慮,因為很焦慮就跑去便利店買一大堆零食,一口氣把它們全吃完,但吃完後又覺得有罪惡感、很難過。透過飲食日誌,就能清晰地記錄下這種「情緒—行為—感受」的完整循環。接著 5 個建議:
①社交牽絆:
嘗試在負面情緒來襲時,主動尋找朋友一起用餐。壓力性(情緒性)進食通常發生在獨自一人時,很少會在他人的面前展現。因此,與熟人一同進食,便是一個極佳的保護因子。在有旁人看著的情況下,人們會更自覺地控制食量,甚至為了維持形象而不敢過度飲食,進而有效減少暴食的發生。
②零食管控:
想要有效管控零食,最關鍵的原則就是降低其唾手可得性。家裡不要囤積太多零食,減少購買量是第一步。如果真的買了,也應將零食放在自己不容易拿取的地方,就能有效增加取得零食的難度,避免自己過快地陷入暴食循環。
③用健康食物替代:
水果、堅果、原味優格等原型食物,或低度加工食物。
④行為替代:
挑選讓心情變好的事情,例如慢跑等運動、戶外活動、畫畫、照顧寵物、蹓狗、養花蒔草等。「完全不吃東西」實行起來比較困難,轉移注意力做別的事情相對容易。
⑤正念飲食:
放慢速度,吃進去的每一口都要去用心感受,旨在避免情緒進食,情緒性進食很多都是無意識的吃,吃完才再後悔。

專家
洪珊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來源:《早安健康》7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早安健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