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米」是美日貿易談判關鍵?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為何米是美日貿易談判的關鍵?Interactive Brokers 策略師分析川普加稅威脅背後盤算。

日經 225 指數週一收盤走低,主因是美國總統川普再度對日本祭出加徵關稅的威脅,並指責日本在美國稻米供應吃緊之際,仍拒絕進口美國稻米,使美日貿易談判再陷僵局。這番言論立即對市場信心造成影響,投資人擔憂兩國關係惡化將牽連更廣泛產業。
《Interactive Brokers》首席策略師 Steve Sosnick 指出,日本稻米產業之所以成為焦點,與其在國族文化及經濟戰略中的地位密不可分。他表示:「稻米對日本人而言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象徵性的產業。保護本地稻米生產,是出於維護糧食主權和文化認同的考量。」
Sosnick 進一步指出,川普政府近期對外談判的策略帶有針對性,往往選擇對方的敏感產業下手,試圖以施壓方式換取讓步。他說:「這和我們對鋼鐵、造船等戰略產業加徵關稅的手法如出一轍。雖然日本確實從美國進口一些稻米,但他們對本地農業仍高度保護,這點與其他國家對自家關鍵產業的態度並無不同。」
目前日本正面臨內外交迫:一方面是美方加壓、要求擴大農產品市場開放,另一方面則有日本本土稻米價格飆漲、消費者叫苦連天的壓力,但日本執政的自民黨長年以來倚賴農村票倉,稻米自由化被視為政治禁忌。

學者指出,日本當局在稻米進口上的猶豫,不只是經濟問題,更關乎政治存亡。隨著夏季參議院選舉逼近,自民黨若在此時對稻米讓步,恐重創其農村選區的支持度。
自民黨內部甚至有黨員向《日經亞洲》表示:「只要政府動稻米一根毫毛,自民黨政權就會垮台。」
儘管如此,也有經濟學者認為,美國的施壓可能反而成為推動日本農業改革的契機。
亞洲成長研究院長八田達夫 (Hatta, Tatsuo) 稱:「自民黨可能反對,但他們終於能說:這是迫於美國要求。我們也能補貼農民。」「如果稻米進口換來汽車關稅降低,那是雙贏。美國買到便宜車,日本買到便宜米。」
部分分析人士指出,在糧食安全與貿易平衡之間,日本終將不得不在政治與經濟現實中尋求新的平衡點。
川普對日本加新關稅的威脅,表面上是為了促進美國農產品出口,但背後反映的是其一貫的談判風格,打擊對手最在意的產業,以爭取更大利益。
隨著美日貿易角力升溫,稻米作為文化與經濟象徵的雙重角色,已不容小覷,成為談判桌上的核心籌碼之一。
除稻米議題外,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任哈塞特 (Kevin Hassett) 也透露,預期在美國獨立日 (7 月 4 日) 之後,將陸續宣布與多國達成的貿易協議。分析指出,美國此舉可能是意圖在選前強化對外經貿戰果,藉以拉抬川普政府支持度。
在國際市場方面, Sosnick 補充,目前國際投資表現亮眼,尤其是德國與香港市場年初至今漲幅均達約 20%。雖然日本全年表現尚未趕上其他市場,但日經指數在第二季逆勢上漲約兩成,甚至一度超越那斯達克。他認為,美元走弱也為投資海外市場的美國投資人帶來有利匯率效應。
- 以伊衝突看懂局勢,掌握搶進關鍵>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