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想求生、鴻海想造車:百年車廠搭上代工龍頭 能雙贏?
鉅亨網新聞中心
日本汽車大廠日產(Nissan)正處於經營困境的風暴中心,近日傳出正與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 (2317-TW) 洽談合作,計畫共同使用其位於神奈川縣的追濱工廠。此消息若成真,不僅可能為日產的重組計畫帶來轉機,也將是鴻海進軍電動車(EV)製造領域的關鍵一步,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日產近年來深陷泥淖,不僅在全球兩大市場中國與美國的銷售持續低迷,新車型研發也出現滯後。根據財報,日產在 2024 財年(至 2025 年 3 月止)淨虧損高達 6709 億日元。雪上加霜的是,與本田汽車(Honda)的業務整合談判在歷時兩個月後宣告破裂,直接導致被譽為「救火隊長」的 CEO 內田誠下台。
今年 4 月 1 日,艾斯皮諾(Ivan Espinosa)接任新 CEO,並於 5 月迅速公布名為「Re:Nissan」的經營重建計畫,目標在全球範圍內削減 2 萬個工作崗位,並評估關閉包含日本在內的多個生產基地。儘管日產官方否認了《讀賣新聞》關於關閉追濱及湘南工廠的報導,但在 6 月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新管理層仍面臨股東對於虧損與重組計畫的嚴厲質疑。
此次成為焦點的追濱工廠,自 1961 年啟用以來便是日產的核心生產基地之一,年產能達 24 萬輛,更是日產首款量產電動車 Leaf 的誕生地。然而,數據顯示其 2024 年的產能利用率僅約 40%,已成為公司的沉重負擔。如何有效利用閒置產能,同時保住日本國內的供應鏈網絡,成為日產管理層的燙手山芋。
鴻海造車野心 加速與日車廠合作
另一方面,事件的另一主角鴻海,正積極尋求從智慧型手機代工向多元化業務轉型,電動車是其最核心的目標。自 2020 年董事長劉揚偉宣布進軍電動車領域,目標在五年內搶佔全球 10% 市佔率以來,鴻海便動作頻頻。儘管初期低估了汽車產業的複雜性,但其決心未曾動搖,陸續發表了包括 Model T、Model V、Model B 等多款自有開發車型。
近年來,鴻海加速向日本汽車產業靠攏。今年 4 月,鴻海在東京召開電動車業務策略說明會,明確表示最晚將於 2027 年在日本市場推出多款電動車,並直言希望與日產合作。富士康電動車首席策略長關潤更指出:「考量到與日產的兼容性,與日本汽車製造商合作將是我們的優勢。」隨後在 5 月,鴻海便宣布與三菱汽車達成協議,將為其開發並供應一款電動車。
追濱工廠再利用 可望創造雙贏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協商的核心在於追濱工廠的再利用。鴻海希望藉助日產現有的成熟生產設施,在日本建立其電動車的生產基地;而日產則可以透過轉讓閒置產線給鴻海,大幅提升工廠的稼動率,減輕財務壓力。更重要的是,此舉能穩定追濱工廠周邊由數百家零件商組成的供應鏈體系,避免因關廠引發的連鎖效應。
儘管日產方面對此消息仍持謹慎態度,表示「仍在謹慎評估此方案是否能真正推動經營重建」,但從雙方的需求來看,合作的可能性極高。對日產而言,這是在不關閉具歷史意義工廠的前提下,實現資產活化的務實選擇。對鴻海而言,這是一條切入日本市場、實現其「電動車代工」夢想的捷徑。
在日產宣布發行 1500 億日元可轉換公司債以籌集轉型資金的背景下,與鴻海的合作無疑為其重振旗鼓提供了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選項。這場傳統車廠與科技巨頭的潛在結盟,不僅攸關兩家企業的未來,也可能為全球汽車產業的版圖帶來新的變革。
- 市場震盪加劇,別怕進場!三大策略逆勢突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