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隆:那斯達克正在複製1990年代驚人漲勢 但這次不是泡沫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周四 (10 日) 再登新高,同一天輝達 (Nvidia)(NVDA-US) 市值正式跨越 4 兆美元,成為歷史上最有價值公司,顯示科技股和人工智慧 (AI) 交易再度驅動市場。巴隆周刊認為,投資人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可以享受這場宛如 1997 年盛況再現的派對。

那斯達克不只是今年表現最好的指數,更已從 2022 年底谷底上漲大約一倍,出色的表現讓人不禁想到 25 年前達到巔峰的網路泡沫。
Datatrek Research 共同創辦人 Jessica Rabe 說,雖然有很多理由直指這波漲勢不會像當年一樣最終化為泡沫,因為目前估值合理許多、企業獲利也更強勁,但如果把 2022 年看成如同 1995 年的起漲點,「那斯達克確實持續交出和 1990 年代中期一樣詭異的多頭漲勢」。
這兩個年份的第一個共通點是利率環境。1995 年,聯準會 (Fed) 在長期低利率時期後快速升息,讓市場大受震撼,2022 年也是如此。
第二個共通點是都出現顛覆性科技。1995 年,亞馬遜 (AMZN-US) 和 eBay(EBAY-US) 成立,微軟 (MSFT-US) 推出 ie 瀏覽器和 Windosw 95,網景 (Netscape) 公開上市。而在 2022 年 11 月,則有 ChatGPT 聊天機器人迅速崛起,再過一個月股市就觸底了。
Rabe 指出,觀察 1995 年初、和 2022 年 12 月 28 日那斯達克觸底的走勢,該指數在過去兩年半以來的「上漲趨勢與偶爾的回檔」,與 1990 年代中期的表現「幾乎驚人的一致」。
周四是那斯達克自 2022 年觸底以來的第 632 個交易日,這段期間累計上漲 102%。相較之下,1997 年 7 月,也就是自 1995 年初起算的第 632 個交易日,那斯達克一共上漲了 91%。
如果這種走勢延續下去,1990 年代的歷史模式顯示,那斯達克在今年 10 月中旬以前還有 15% 到 20% 的上漲空間。之後雖然可能出現震盪拉回,但也會穿插新一波漲勢。
在 1997 年,那斯達克從 7 月起的 70 個交易日內上漲了 21%,但接著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在 1998 年初下跌了 14%,之後又展開反彈,從 1 月中旬到 4 月之間又上漲了 28%。
不過,Rabe 並不是拿 1990 年代來暗示當前泡沫即將破裂。她仍看好大型科技股,理由是就業市場穩健、關稅疑慮趨緩,以及 2025 年可能降息等,都有助於科技股表現。從更長期來看,美國科技巨頭將因協助釋放 AI 的顛覆性潛力而受益。
不過她也指出,1990 年代提供一個珍貴的提醒:由顛覆性科技驅動的牛市,往往也會受到成長疑慮、政策不確定性與估值壓力的挑戰——而這些正是投資人目前正在面對、但也正逐步克服的問題。
她認為,大型科技股仍處於「生成式 AI 變現機會」推動的長期結構性牛市初期。其他許多機構也對 AI 與科技業抱持相同樂觀態度,理由大致一致。
這一切讓人憶起已故流行巨星王子 (Prince) 的經典歌詞唱的:「像 1999 年一樣狂歡」——如果當前走勢像 1997 年,那麼,這波漲勢可能還沒結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