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不買是誰買?全球貿易寒冬下中國出口卻逆勢年增7.2% 專家曝兩大破局關鍵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全球經濟學家普遍調低經濟成長預期之際,中國海關總署周二 (15 日) 公佈的今年上半年外貿數據引發國際關注。在全球貿易量萎縮 2.3% 的背景下,中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突破 13 兆元人民幣,實現 7.2% 的年增率,貿易順差規模創歷史新高,這一數據與國際貨幣基金 (IMF) 將全球經濟成長預期下調至 2.8%、世界銀行預警「2008 年來最慢成長期間」悲觀論調形成鮮明對比。

市場觀察人士注意到,中國出口結構的根本轉變成為成長核心動力。民營企業貢獻了 58% 的進出口份額,其中機電產品出口佔比首次突破 60%,達到 60.3% 的里程碑水準。積體電路出口額達 6502.6 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成長 20.3%,汽車及船舶出口增速分別達 9.4% ㄑㄩㄝˇ連續 12 個月超 20%。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表示,這標誌著中國製造業已完成從勞動力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的戰略轉型。
區域貿易格局的重構更顯戰略縱深。對美出口佔比已從 2018 年的 19.2% 降至 11.9%,而對東協出口份額攀升至 17.8%,較去年同期成長 16.8%。「中間品貿易」模式成效顯著,6 月對越南出口年增 23.8%,其中相當一部分經轉口進入歐美市場。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佔比首次突破 51.8%,對非洲出口增長 34.8%,RCEP 成員國貿易額佔比提升至 31.2%。
金融基礎設施的同步升級強化了貿易韌性。人民幣跨境結算在「一帶一路」貿易中佔比達 58%,RCEP 框架下關稅優惠貨值年增 18.7%。這種「貿易 + 金融」的雙軌突破,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佈局。
根據南韓國際貿易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韓半導體材料貿易額成長 41%,半導體設備出口暴增 57.3%。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出口企業正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華海清科研發的 12 吋低溫離子注入機、湘芯半導體建成首條大尺寸靜電吸盤生產線等技術突破,支撐高階裝備出口持續成長。這種轉變使中國在面對美國技術封鎖和運價上漲壓力時仍能保持競爭力。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王金照說:「當前外貿數據折射出三個根本性轉變,即產業邏輯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市場佈局從單一依賴轉向多元平衡,制度規則從被動接軌轉向主動塑造。」
儘管面臨美國技術圍堵和全球航運成本上升等挑戰,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正透過技術性提升和區域合作實現。
這種轉型成效已轉化為實質的經濟韌性。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今年上半年一般貿易進出口比例提升至 65.4%,加工貿易佔比持續下降。在歐美市場需求疲軟的背景下,中國對中東歐國家出口成長 28.6%,對拉丁美洲出口成長 19.3%,展現強大的市場適應能力。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