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送平台補貼內捲惡化 餐飲業者「有單無利」被榨乾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團、淘寶閃購與京東等外送平台之間的補貼大戰持續升溫,這場看似為消費者帶來實惠的價格競爭,卻讓廣大餐飲商家「苦不堪言」。面對日益嚴峻的經營困境,中國烹飪協會與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近日紛紛發聲,呼籲平台規範低價補貼競爭,維護市場公平秩序,並保障商家合理的利潤空間。

平台打架 商家卻受傷最深
近來多位中國餐飲業者反映,平台間的大額補貼正嚴重侵蝕他們的門市利潤,同時,激增的訂單量也帶來了人員調配與備貨的巨大營運壓力。
江蘇一家位於商場美食街的炸串小吃店主阿文(化名)透露,他的店鋪人均消費約 25 元 (人民幣,下同)。他算了一筆帳:在正常情況下,一單 25 元的外賣訂單,扣除顧客配送費減免、騎士配送費、平台佣金及常規紅包減免後,實際到手約 8 元。然而,在平台補貼大戰期間,商家還需額外承擔部分紅包補貼,導致實際收入進一步縮水至約 6 元。
阿文以 7 月 13 日一筆 35.88 元的外送訂單為例,在扣除高達 18 元的商家補貼、0.96 元的平台佣金以及 3.45 元的配送服務費後,阿文實際收入僅 14.47 元,實收率僅為 40%。他無奈表示:「外送利潤本就低於內用,補貼大戰以來,訂單利潤進一步縮水了。」
阿文的遭遇並非個案。許多餐飲業主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指出外送平台發放的大額補貼,絕大部分最終轉嫁給商家承擔。儘管訂單量因補貼而有所提升,但利潤卻不增反降。有店主直言:「一單賺兩塊,還不夠挨那個累的。」
更有餐飲商家在社群平台曬出 7 月上半月的帳單:門市營業額 8 萬元,實際到手卻只有 4 萬元。在扣除食材成本、平台推廣費、包裝費,以及半個月的人工、水電、房租等開支後,盈餘僅剩 3500 元。這份帳單清晰地揭示了補貼戰對商家利潤的嚴重擠壓。
外送訂單波動劇烈 營運壓力倍增
除了利潤被削薄,中小餐飲商家還在外送訂單的劇烈波動中承受著巨大的營運壓力。阿文表示,為了應對週末平台補貼戰帶來的訂單高峰,他的店鋪不得不額外聘請兩名員工,增加了人力成本。
更棘手的是,難以預測的平台活動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備貨節奏。「正常週五到週日是生意高峰,備貨量也大。但現在活動難預估,結果上兩週,週六貨不夠賣,週五和週日又備多了,上週日浪費了 10 斤排骨。」這種不確定性導致食材浪費,進一步增加了經營成本。
伴隨外送訂單的激增,實體店面的內用訂單則明顯下降。對於小型餐飲業主而言,關閉外送平台意味著大量客群的流失,這讓他們陷入兩難。阿文感嘆道,外賣大戰後,店內內用訂單的比例已從去年的 40% 下降至 10%。「很多顧客就是到店了,也是點外賣或者通過外賣平台自取,我們交了房租,卻做成了外賣店。」這反映出外送平台對傳統餐飲模式的深遠影響。
餐寶典研究院院長汪洪棟指出,小餐飲業主在這場平台大戰中話語權薄弱,單靠自身難以有效應對。他強調:「平台需要探索一個更加健康的補貼機制,一方面要避免造成食物浪費,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對實體商家造成過度衝擊。」
行業協會呼籲回歸良性競爭
面對餐飲商家的普遍困境,越來越多的行業協會開始發聲,呼籲外送平台停止「內捲式」補貼,回歸良性競爭。
中國烹飪協會 15 日發文指出,平台高額補貼導致外賣價格低於內用,大量消費者轉向線上,嚴重擠壓了內用空間。這使得餐飲企業陷入「有訂單無利潤」甚至「賠本賺吆喝」的困境,經營壓力持續加大。
該協會呼籲規範平台補貼行為,明確平台補貼行為的合法性邊界,並優化平台與商家合理共擔補貼成本的機制,設定商家補貼比例上限,避免商家承擔過高的補貼分攤比例,以實際減輕商家經營負擔,保障其合理的利潤空間。
同一天,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也發布了《倡議書》,倡議規範即時零售市場秩序。倡議書中明確提出,各平台企業應停止利用市場優勢地位實施強制行為,嚴禁以「流量傾斜」、「搜尋降權」等手段變相強制商家參與價格補貼活動;嚴禁透過格式條款、演算法規則強制商家承擔超過合理比例的補貼份額;並嚴禁「二選一」等獨家合作行為。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倡議書中強調:「即時零售是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展的最佳實踐,其生命力在於便利、品質與效率,而非資本驅動的價格狂歡。」這份倡議書為外送平台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呼籲行業回歸以服務品質和效率為核心的健康發展模式。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