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貿易協議細節陸續曝光 給他國什麼借鏡?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美國與日本意外宣布達成貿易協議後,細節逐漸浮出檯面,巴隆周刊 (Barron’s) 周三 (23 日) 報導,最新的發展也讓分析師認為,南韓、歐盟等其他貿易夥伴,有可能在 8 月 1 日關稅生效前達成自己的協議,包括汽車關稅,否則將處於不利地位。

美國周二宣布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將對日本徵收 15% 關稅,低於 7 月初威脅的 25%,也低於現行的 25% 汽車關稅。白宮在周三的一份聲明中說,日本將投資 5500 億美元重建和擴張「美國核心產業」,而美國將保留這筆投資中 90% 的利潤。
白宮周三表示,美日投資協議將重點關注半導體設計和製造、天然氣和新造船廠。
巴隆指出,日本在美國的投資主要是能源基礎建設和生產、半導體製造、關鍵礦物、製藥、商業、國防航運等領域,這些都是美國政府努力提高自給自足能力的領域。
該協議還要求日本採購價值 80 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包括玉米、黃豆、化肥、100 架波音 (BA-US) 飛機和其他國防採購。美國和日本也將討論新的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 (LNG) 協議。
雖然美日貿易協議比現行的 10% 基準關稅高,但代表市場擔心的最糟情境——關稅大幅提高、或是你來我往的反制——並未發生,讓標普 500 指數周三站上歷史新高。
10% 希望幻滅,15% 成重點
專家表示,美日貿易協議可能加速其他貿易夥伴正在進行的談判,例如南韓和歐盟,因為日本現在和美國談定的汽車關稅是 15%,如果南韓和歐盟沒有談成條件,他們的汽車出口到美國要課 25% 的稅,明顯處於競爭劣勢。
曾任美國商務部官員、現為「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高級顧問的 William Reisch 說:「更廣泛的來說,很多外國政府的目標是把關稅稅率控制在禁忌水準之下,當關稅達到 25-35%,將導致大部分的貿易流動戛然而止。但如果能談到 20% 以下,企業有能力應付。」
分析師說,南韓談判代表正在華府積極尋求協議,華爾街日報 (WSJ) 則披露,歐盟正在尋求達成關稅為 15% 的協議,低於美國總統川普威脅的 30%。
Beacon Policy Advisors 高級分析師 Owen Tedford 說:「如果我是歐盟,那麼 10% 的希望就破滅了,15% 才是重點。如果我能效仿日本的協議,那將是一個勝利。」
產業關稅有減讓空間
Tedford 表示,如果日本的協議能成為一個寬鬆的框架協議,那麼在 8 月 1 日到來前的這幾天裡,宣布新協議的速度可能會加快。
分析師對產業關稅調降特別關注,因為日本最後談到了汽車關稅的減讓。在美國與許多貿易夥伴的談判中,無論是已經實施的 25% 汽車關稅、50% 鋼鋁稅,還是正在進行調查的製藥關稅、晶片關稅等,都是卡關的癥結所在。
Crowell Global Advisors 執行董事、曾任白宮和商務部官員的 Monica Gorman 說:「這代表川普政府願意針對產業關稅進行談判,包括歐盟在內的其他國家,一定會注意到這一點。」
根據 WSJ 的報導,美國貿易談判代表似乎同意與歐盟達成一項協議,其中包括把汽車關稅降至 15%,儘管川普尚未簽署該協議。
產業關稅的靈活性有先例可循,Reisch 表示,川普第一個任期推出的鋼鋁關稅,最後是透過雙邊協議和配額使用而降低的。
然而目前仍不清楚,日本或任何其他國家是否能夠獲得川普保證,在各個威脅實施的產業關稅上獲得優惠待遇,就像英國在協議中的待遇。
美國貨採購承諾效力遭質疑
協議中的一個共同主題是承諾購買美國貨,但貿易資深人士對此舉的影響力持懷疑態度。
Reisch 說:「這類承諾的歷史經驗是,一開始金額很大,最後卻變得非常小。而且,其中一些投資承諾是之前做出的、或已經在規劃中的承諾加總起來的結果。」
雖然貿易專家都看好將有更多貿易協議成形,但他們指出,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協議都缺乏細節。與以往貿易協議常見的文本形式不同,外界大多都是從社群媒體貼文和官員的評論中,逐漸得知川普政府的貿易協議條款。有時候,已經達成的協議甚至內容不同步,越南就是一例。
巴隆周刊總結,川普宣布貿易協議,並不等於真正的協議。投資人應該準備好聽到更多的談判,以及隨之而來的其他談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