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政策不斷升級:誰在為關稅買單?外國企業還能撐多久?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隨著川普對進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美國的實際平均關稅已飆升至 16%,創下近百年來新高。《經濟學人》指出,儘管目前看似外國企業在「為關稅買單」,但如關稅繼續升高,這種暫時性緩衝將無法維持,最終美國消費者可能仍需承擔關稅帶來的物價上升。

儘管經濟學界普遍認為,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但目前多數跡象顯示,許多外國企業選擇自行吸收關稅壓力,以保住銷售市場、避免價格上漲打擊買氣。
例如,日本電子品牌任天堂(Nintendo)宣布,下一代 Switch 2 遊戲機在美國的售價將維持 449.99 美元不變;深受美國 Z 世代歡迎的韓國美妝品牌 tirtir 也表示,將自行吸收大部分關稅。
德意志銀行的研究指出,這種情況可能是美國企業而非消費者在承擔關稅,透過壓縮利潤來吸收成本。有些企業也在關稅實施前提前大量囤貨,短期內無需調價。
此外,這一輪關稅壓力下,外國供應商也比川普第一次發動貿易戰時更願意「分擔成本」。然而,這種做法能持續多久,仍是個問號。
關稅加徵但市場反應溫和,消費者暫未直接買單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川普關稅政策持續升級,但截至目前,美國整體通膨壓力尚未明顯惡化。
美國 6 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不含食品與能源)僅小幅上升 0.2%,低於市場預期的 0.3%。雖然如汽車零件等少數項目出現價格上揚,但整體而言,關稅對消費端的傳導效應尚未全面爆發。
《經濟學人》指出,這主要與企業策略有關。許多美國企業因為記憶猶新的高通膨環境,擔心再度引發民怨,因此選擇避免價格上調,並選擇壓縮毛利或提前進貨,以緩衝關稅影響。
此外,不少外國品牌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也有所提升。近十年來,新興市場與歐洲地區企業普遍提高利潤率,具備短期吸收部分損失的能力。
但專家強調,這種獲利空間並非無限,隨著關稅進一步升高,最終仍將考驗企業的承受力。
關稅躲得掉嗎?消費者或仍需買單
儘管目前外國企業仍試圖吸收川普關稅所帶來的成本壓力,但德意志銀行研究指出,多數業者即便已下調出口價格,降幅仍不足以完全抵銷高額關稅。
隨著 8 月可能加徵新一波關稅,外企壓力將進一步升高,對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品牌而言,長期忍受低利潤幾乎不可能。
專家預估,這些企業將不得不逐步調漲售價,把成本轉嫁回消費者身上,屆時美國消費者恐怕將真實體會到「誰在為關稅買單」的答案。
- 退休理財雙引擎:高規格基金×破盤級費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