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企業就像踩腳踏車
EMBA雜誌

EMBA 雜誌編輯部 / 文
從改革大陸工廠,到海外購併、推出自有品牌,台灣工具箱龍頭明昌國際董事長張庭維,一步步交出接班的成績單。作為二代經營者,他如何自我提升,又如何為公司找出新的發展方向?
明昌國際的接班之路重要時刻,都是從一場場父子對話而展開的。
很小的時候,明昌董事長張庭維的父親就告訴他,未來這個公司需要你來承擔,因此在他心中埋下接班的種子。
加入公司時,父親這樣告訴他:「企業就像腳踏車,你必須不斷地踩,它才有動能往前;你一停下來休息,腳踏車就會倒。」
張庭維從基層做起,歷經工廠、業務等職務,接近二十年後,二○二○年成為公司的董事長。這時候他回過來告訴父親:「接下來就準備換我了,如果我只是維持你的樣子,交給下一棒,我會感覺我很偷懶,沒有任何建樹。」因此他推動公司興櫃,希望透過資本市場讓公司進一步成長。
張庭維的父親張秋龍在一九七六年創立了明昌。公司以鋼製辦公家具起家,一九八一年轉型生產DIY工具箱。公司提供金屬板材製造服務,客戶包括全球最大手工具業者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美國最大家居裝修零售商家得寶(Home Depot)等。二○二四年公司營收近二十五億元,約一七%來自自有品牌。
二○○七年,張庭維被派到大陸整頓工廠。他發現,工廠虧損的關鍵是,員工不滿原來的經營幹部,因此士氣低落,彼此不信任。張庭維於是在員工一早來上班的時候,公開跪在工廠前寫著明昌的石頭前,向員工表達歉意和改革的決心。之後,他調整薪資制度,改變管理結構,終於讓公司轉虧為盈。
張庭維旺盛的企圖心和快速學習,讓公司成長快速。他推動各項計畫,海外購併、工廠改建、興櫃、數位化,各項工作如火如荼展開。
即便如此,他說起現在和以前的差異:「以前相信人定勝天,現在覺得穩比較重要,凡事急不得。」近二十年的領導歷程,讓今年才四十九歲的他,像歷經了三倍速的人生節奏一樣。
張庭維最近接受EMBA雜誌專訪,以下是專訪內容摘要:
■這幾年環境變化迅速,這段時間你們同時推動上市、海外併購等等,背後的思考是什麼?
□企業就像腳踏車,你必須不斷地踩它,它才有動能往前;你一停下來休息,腳踏車就會倒。這是我小時候,我父親給我的觀念。所以我對於企業持續成長,有一股使命感,也有一種危機感。
我父親身邊有些朋友,上市走到一半失敗。所以上市櫃是我二○二○年接董事長後,才開始真正規劃溝通。我跟他講,這二十年來我們一起努力,把一家鄉下公司打造成中型國際企業,這筆功勞不會記在我身上,會記在你身上。接下來就準備換我了。如果我只是維持這個樣子,交給下一棒,我感覺我很偷懶,沒有任何建樹。
我說,我大概還可以工作二十年,第一,我希望把公司整理成一家透明乾淨的公司,讓大家來投資;第二,透過資本市場力量,把我們的製造能力擴散到更多產業,讓我們的品牌能走到更多國家。幾輪溝通下來,他只跟我說,「如果決定要上,就一次就要上,你自己要下決心,這過程中再大的困難,你都要能突破。」
差不多這段時間,明昌進行了第一次海外併購,併購我們的英國客戶。這個客戶在英國代理我們的品牌,購併之後,我們品牌整體的通路可以更健全。
併購的前五年,我們就有討論這件事情。客戶曾老實跟我們說,「代理品牌最好就介於成功跟不成功中間,太成功了,你想自己來;不成功,你想把我換掉。」但這不是我們期待的。我們希望能建立信賴,所以我們有一個五年的約定。這五年我們額外提供很多行銷資源給他們,走了五年,他確實覺得我們公司是一個可以嫁的對象。
■你曾經成功整頓在大陸的工廠,這一段經歷你的學習是什麼?
□我本來在國外念書,回來台灣工作兩年後,大陸有一批貨有問題,我從過去支援,到決定留下來在那邊工作。因為我看不慣我父親的辛勞就這樣被敗壞。然後我開始變革很多事情,我父親也給我很大的空間,只要不會傷筋動骨到台灣,他就讓我去嘗試。
原本大陸的同事很不信賴台灣幹部,他們覺得台灣人來大陸根本沒有真正要搞實業,都是來貪圖享樂的。我就跟我父親講,能不能讓我改革薪資結構,因為這讓我們跟大陸員工產生很大的不信賴感。你以為你賺到了,但是你卻失掉了員工對公司的信賴。那時候大陸廠還在虧錢,如果真的能獲得員工信賴,我們才有新的轉機,他聽完覺得有道理,就讓我去改。
我很感謝在二○○七年我去上了一堂課。我印象很深的是,老師說,執行力是老闆堅持出來、要求出來的,員工很容易做反授權。如果老闆花太多時間關注過程,因為你都參與其中,結果好不好你有責任,員工可以不用對成果負責。所以老闆要多花時間關注成果,要勇敢地讓員工拿出成果出來。
另一點是,老師說,錢就像種子,老闆要敢花錢,如果你錢都捨不得花在員工身上,那你的團隊不能打仗,也是剛剛好而已。
來源:《EMBA 雜誌》468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EMBA 雜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