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億美元巨震!川普擬讓房利美、房地美重返市場 英媒警告:恐重演2008年次貸風暴!
鉅亨網新聞中心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正在策劃讓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在年內重返資本市場,預計將籌資約 300 億美元,整體估值可能超過 5,000 億美元。這將是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這兩大住房金融巨頭首次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標誌著美國住房金融體系的關鍵轉折期。

房利美與房地美在 2008 年次貸危機中陷入困境,隨後被美國政府接管並置於聯邦住房金融局(FHFA)的「託管」之下,政府持有其大部分經濟權益。過去 15 年來,這兩家公司在美國二級房貸市場中扮演著核心角色,透過購買商業銀行發放的抵押貸款並將其打包成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出售,為住房金融體系提供持續的流動性。
川普在第一任期內曾試圖推動這兩家公司的私有化,但因新冠疫情及市場動盪而未能實現。本次重啟 IPO 被市場視為第二任期金融改革的重要標誌。
消息發布後,房利美場外交易股價當日飆升約 20%,房地美則上漲近 18%,創下多年來最大的單日漲幅。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及富國銀行等多家華爾街機構已與政府展開初步溝通,可能參與承銷。
市場分析師認為,這項計畫不僅將成為今年全球最大規模的 IPO 之一,還將提振美國金融股的情緒。儘管如此,即便完成 IPO,川普政府仍計劃保留某種形式的「隱性擔保」,以維持投資者信心並穩定抵押貸款市場。這樣的安排可以減少政府的直接干預,同時保留防止市場動蕩的「安全閥」。政府出售部分股權不僅可獲得約 300 億美元的現金流,還能在繼續持有大部分股份的同時為納稅人創造潛在的長期收益。
然而,此一操作仍面臨法律與監管障礙,包括如何處理現有優先股、認股權證及舊有股東權益等複雜問題。短期內,市場信心將受到提振,作為住房金融體系的中樞,IPO 被解讀為政府對兩家機構資本實力的背書,有助於穩定房貸資金供應預期。若隱性擔保持續存在,MBS 融資成本難以大幅上升,進而避免房貸利率的短期跳升。
從中長期來看,融資成本可能上升,若未來政府逐步減少干預,MBS 發行成本或將上行,長期抵押貸款利率中樞提高,購屋成本增加。此外,市場分化可能加劇,高信用購屋者仍能較易獲得貸款,而低信用族群及邊緣地區則可能面臨貸款難度上升,導致房地產市場冷熱不均。利率的抬升及信貸的收緊可能壓制需求,放緩房價增速,但由於供應減少,也可能增加價格波動。
結構性影響方面,二級房貸市場將更趨市場化,企業獲利導向可能提高貸款定價的精細度,但政策性支持功能可能被削弱。華府在「住房可負擔性」與「減少財政風險」之間的博弈將更加頻繁,增加市場政策的不確定性。
針對可能的 IPO 舉動,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評論警告,這可能會重演 2008 年金融危機中的抵押貸款崩盤。房利美與房地美的債務總額約為 7 億美元,佔全美住宅房貸市場的七成。 2008 年金融危機後,這兩家政府支持企業(GSE)被聯邦住房金融局(FHFA)接管,政府提供擔保以維持市場穩定。川普計畫推動 IPO,規模或媲美沙特阿美 256 億美元的紀錄,並承諾保留隱性擔保。
分析家擔心,若取消擔保機制,30 年期固定房貸利率可能升至 7.7%。民主黨議員沃倫等警告,倉促行動可能帶來災難。私人股東利益安排亦引發爭議-財政部持有 79.9% 的普通股及 3,480 億美元的特種股,超過兩家企業的 1,610 億美元淨資產。若減記政府債權,納稅人可能蒙受損失。
知名投資人艾克曼和保爾森已大舉押注這兩家公司。川普的言論曾令其股價單日飆升逾四成。布魯金斯學會學者克萊因指出,若時機得當,改革可改善首購族的貸款可及性;但若倉促推進,恐成為「掠奪性重組」,將納稅人資產轉給投機者。 FHFA 尚未決定是否解除託管,正研究在託管下上市的可能性。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