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資本市場:從 ICO 騙局到鏈上巨獸、加密世界正在改寫財富規則
金色財經
「網路資本市場」 這詞兒,聽起來挺玄乎,其實離我們不遠。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區塊鏈搗鼓出來的 「金融魔法」:用 「數字幣」 抵押借錢、把公債拆成代幣買賣、穩定幣像現金一樣流通…… 這些傳統金融和數字資產攪在一起的新玩法,都算網路資本市場的一部分。
但對那些在鏈上摸爬滾打的老玩家來說,這詞兒藏着更深的意思 —— 不只是 「鏈上公債」 那麼正經,還包括 NFT、DeFi、各種讓人暴富又爆虧的代幣,甚至空投這種 「天上掉餡餅」 的事兒。從 2015 年以太坊跑起第一個智能合約開始,這一切就悄悄埋下了種子。
今天想聊聊這事兒的另一面:那些支撐網路資本市場的原始邏輯 —— 代幣、敘事、10 倍 100 倍的夢想。我敢說,我們正站在老玩家口中的 「新敘事」 門口。要聊透這個,得先回頭看看,這些年加密市場的 「融資套路」 是怎麼變的。
從騙局橫行到巨頭誕生:融資套路的四步進化
加密市場的牛熊輪迴里,融資方式一直在變。從 ICO 的瘋狂,到風投的狂歡,再到 FTX 崩盤後的極端分化,現在終於摸到了 「合法性」 的邊。
1. 2017 年 ICO:一場 「畫餅」 遊戲
那時候的 ICO,說白了就是 「我承諾以後會怎樣,你先掏錢」。技術大多是幌子,就算真有技術,也根本用不起來。大家買幣,心裡想的都是 「找個更傻的人接盤」。
比如 Bitconnect,號稱 「用智能合約挖礦」,最後崩盤時捲走幾十億;還有 Dentacoin,說要顛覆牙科行業,結果幣價跌了 99%。那時候的市場,更像一場盛大的 「擊鼓傳花」,鼓聲停了,剩下的只有一地雞毛。
2. 2021 年風投盛宴:雙刃劍的狂歡
2021 年的泡沫,引來了一堆機構資本。現在回頭看,這事兒挺複雜 —— 一方面,極高的估值、糟糕的激勵機制(拿到 1 億美金,誰還願意好好幹活?)坑了不少項目;但另一方面,也真砸出了些好東西。
不能一竿子打死 「低流通、高估值」 的模式。比如 Ethena,我挺喜歡這個穩定幣項目,但他們 「給太多、給太早」 的代幣機制,確實讓早期上漲空間變窄了。可你不能否認,它是現在加密圈裡少有的靠譜產品。
Solana、Uniswap 也是那時候冒出來的。雖然現在看它們的治理模式有點彆扭,但好歹是真東西。這就像青春期的孩子,磕磕絆絆,但總歸是在長大 —— 哪怕四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在為當時的瘋狂買單。
3. FTX 崩盤後:極端分化的 「存在主義危機」
FTX 崩了之後,整個行業都有點懵。好多人說 「所有項目都是騙局」,加密貨幣就是 「暴富工具」。我也這麼想過,但後來發現,這裡面的水比想象的深。
市場看起來像賭場,不代表整個行業都是賭場。穩定幣、資產代幣化這些東西,現在正在現實世界裡找到真用處 —— 不只是發個 memecoin(梗幣),或者給小資產做個美元交易對那麼簡單。
這時候入場的項目,基本分成兩類:純梗幣(比如 dogwifhat、pepe),和有正經敘事的(比如 AI agents)。你可能覺得 「這都什麼玩意兒」,但別忘了:「一開始是梗幣,不代表永遠是梗幣」。
比如 REI,最初就是個玩梗的項目,現在已經做成了正經的鏈上房地產平台。行業成熟的過程,往往就是從 「胡鬧」 里長出 「正經」。如果還抱着 「一切都是梗幣」 的心態,未來幾年可能要錯過不少機會。
4. 現在:合法性與數字市場的結合,成年人時代來了
機構真的進場了,而且挺興奮。但我們這些 「圈內人」,因為太懂 「香腸是怎麼做的」,反而容易鑽牛角尖。
比如 Circle 要 IPO,好多加密人士唱衰,覺得 「太中心化」「不夠區塊鏈」。可 BlackRock 這種巨頭,都在以太坊上發代幣化基金了,他們在乎以太坊基金會的人上台唱歌跳舞嗎?根本不在乎。
整個加密圈好像忘了怎麼 「做夢」,反而是傳統金融圈在學着 「做夢」。數字資產越來越主流,會吸引更多真材實料的建設者 —— 這才是 「網路資本市場」 的真正意義。
監管、技術、資本正在完美融合,而且一定會有更多東西跑到鏈上。說句不誇張的:未來幾年最值錢的公司,可能就是通過鏈上發代幣誕生的。
其實這已經不是預言了 ——Hyperliquid 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Hyperliquid 的逆襲:網路資本市場的完美樣本
Hyperliquid 這項目,簡直是 「網路資本市場」 的巔峰之作。
沒有風投,沒有股權結構,就一個鏈上代幣,一開始連交易所都沒上。現在呢?業務體量 400 億美元,正朝着年化 10 億美元收入沖 —— 從 0 到 1,全靠鏈上自己生長。
別以為我在給它打廣告,這事兒的意義遠不止一個項目。我敢說,接下來幾年,這樣的項目會越來越多。
想想看,這多讓人興奮?我們正站在一個豐盛時代的門口,別讓心裡的那點 「犬儒主義」,毀了曾經的夢想。
最可惜的是,好多人明明能看到機會,卻還沉迷在某個垃圾幣上賺 50% 就跑 —— 過去四年,市場就是這麼訓練我們的。該做更大的夢了,而 「行動手冊」 其實早就有了。
對投資人來說,這是和項目方並肩作戰的好機會;對創業者來說,不用再被舊規矩捆着了。持有自己項目 5%-10% 的代幣,把它做成 1 億、10 億美元的產品,回報會遠超想象。
融資當然需要,ICO 也不是什麼壞事。但如果你對產品足夠自信,看看 Hyperliquid 的路 —— 創始人沒被 VC 和股權表綁架,手裡攥着大量代幣,直接在 「網路資本市場」 上市。市場認你,就會給你應得的回報。
別被短期利益困住:複利的力量才是王道
資本主義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多人目光太短淺。
它確實推動了創新,但不夠遠。好多人寧願套現 1000 萬就跑路,也不願意熬到最後賺 3 億 —— 這恰恰違背了 「複利」 的核心。
短期看,市場就是台投票機。肯定還會有垃圾資產暴漲,優質資產估值離譜,甚至項目方砸盤跑路的戲碼。但關鍵是,這波數字化浪潮,會吸引更多 「靠譜」 的創始人進來 —— 這才是改變趨勢的關鍵,會催生出一大批真正有價值的鏈上產品。
這些項目不會歸零,也不需要歸零。
看看 Hyperliquid(年化營收 10 億)、Ethena(穩定幣 TVL 100 億)、Aave(凈存款 600 億);再看看 Pengu 和 Rekt,光玩具就賣了 200 多萬件,飲料還進了 7-11—— 它們都是從鏈上發代幣起家的。
你可以爭論它們估值高了還是低了,但這種討論,總比回到 「買空氣幣」 的時代強。我寧可擁有一點真東西,也不想再玩 「擊鼓傳花」 的遊戲。
如果還覺得 「每個幣都是梗」,那就太消極了。像 Hyperliquid 的創始人 Jeff 這種級別的人下場發幣,現在一點都不奇怪。下一個喬布斯,說不定就在鏈上發幣呢?
這些資產里,一定會有未來金融的支柱。而我們現在,都有機會上車。
把這些當成 「純梗」,就是在自毀千倍回報的機會。
投機的進化:從空氣幣到定義未來的資產
這就是我所說的 「投機的進化」:我們已經從炒空氣幣,走到了炒 「真東西」 的時代 —— 這些鏈上資產,會定義未來世界的格局。
是時候相信了。相信未來的可能性,而不是被過去的陰影困住。
拋開舊鏈條,把心裡的熊市思維燒乾淨。
未來是亮的,朋友們。這就是我眼裡的 「網路資本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
來源:金色財經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上課抽比特幣:幣圈新手入門班開課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