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重擊台灣產業,聯發科如何成為贏家?
謝晨彥分析師 (摩爾投顧)
美國新關稅政策正式上路,對台灣的特定產業帶來了不小的震盪。這波關稅以「疊加」方式計算,即在原有稅率基礎上再加徵 20%。對某些銷美比率高的產業,衝擊尤其明顯。例如扣件、水五金、手工具、汽車零組件及資訊硬體等產業,其對美出口佔比與中間原物料消耗比例皆高,關稅成本的增加將直接侵蝕企業利潤。這使得這些傳統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不得不重新評估其營運策略與市場定位。

面對關稅的壓力,企業將陷入兩難:是自行吸收成本以維持報價競爭力,但利潤將大幅縮水;還是將成本轉嫁給客戶,卻可能面臨訂單轉向其他競爭對手的風險。無論選擇哪一條路,營收與獲利都將受到衝擊。這種長遠的影響,可能導致相關企業的合理本益比與股價走勢同步下修。因此,投資人對於傳統產業的股票,不能再抱持「套牢就放著」的心態,必須謹慎評估其基本面變化,尤其是在目前台股處於高檔的環境下。
當前台股大盤突破 24,000 點,站上歷史新高,並將原有的密集壓力區轉化為支撐。然而,市場上多空訊息交雜,使得行情的判斷變得更為複雜。一方面,充足的成交量與有利的籌碼結構顯示多頭格局未變,且半導體產業因在美設廠有望獲得關稅豁免,利多效應持續發酵;但另一方面,指數已進入高檔,加上關稅可能帶來的通膨壓力,以及對下半年全球景氣的擔憂,都為市場帶來不確定性。這種好壞參半的拉扯,使得個股走勢呈現「急行軍」的態勢,考驗著投資人選股的功力。
從長遠來看,美國關稅政策不僅是貿易壁壘,更是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催化劑。部分企業可能選擇赴美設廠以規避關稅,這雖可能導致台灣的 GDP 與出口值下滑,但對於這些上市櫃公司而言,其在海外創造的營收與獲利仍會計入 GNP 與 EPS 中。這意味著,企業的全球布局將更加多元,雖然台灣在地理上的生產貢獻可能減少,但企業本身的競爭力與獲利能力仍有機會維持,甚至提升。因此,這波變化雖然帶來挑戰,也驅動了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是一個必須經歷的磨合過程。
聯發科(2454-TW)在手機晶片市場穩居全球重要地位,今年旗艦手機晶片營收目標達 30 億美元,年增逾 40%,並將推出天璣 9500 進一步鞏固高階市場。不過,本季營收展望略顯保守,因部分需求已提前反映,加上資料中心 ASIC 晶片要到 2026 年下半年才開始貢獻,短期成長動能趨緩。非手機業務方面,智慧邊緣平台(平板、Chromebook 等)表現亮眼,第二季營收年增 26%,占總營收達 43%,與輝達合作的 GB10 超級晶片將在第三季推出,受惠 AI 需求有望持續放量。聯發科積極布局資料中心、車用及 AI 運算,投入先進製程、先進封裝與高速介面技術,並與多家雲端服務供應商洽談客製化晶片合作。與高通相比,聯發科在營收成長與獲利維持上表現更佳,但在車用領域仍需追趕。整體而言,聯發科短期營收波動有限,中長期受惠 AI、ASIC 及車用市場擴張,仍具成長潛力。
蘋果 (AAPL-UW) 近期與美國政府達成關稅豁免協議,成功避免了可能因關稅上調而導致的成本劇增,對股價帶來強勁支撐,單週大漲逾 13%,創下 2020 年以來最大漲幅。執行長庫克承諾未來四年在美國擴大投資至 6,000 億美元,強化美國供應鏈及生產能力,這不僅安撫了川普政府,也為蘋果贏得關稅豁免,減少短期風險。同時,蘋果供應鏈策略仍堅持多元化生產,持續將 Mac、iPad 及 AirPods 等產品線轉移至越南,iPhone 生產則加速在印度布局。此舉配合蘋果大力推動自動化生產,提升良率並降低人力成本,雖然初期投入較高,長期有助於降低整體成本與供應鏈風險。即使獲得關稅豁免,蘋果依然重視供應鏈分散,反映其對全球地緣政治及貿易不確定性的謹慎態度。整體來看,蘋果不僅鞏固美國市場地位,也在供應鏈布局上持續調整,保持競爭優勢,未來營運具備穩健成長潛力。
台積電與鴻海近期表現強勢,讓人不禁開始思考:下一棒會是誰?
歷史經驗顯示,當台積電率先發動攻勢,通常代表整體半導體與科技供應鏈即將全面起飛。特別是「台積戰隊」、AI 伺服器、AI 機器人,以及 iPhone 供應鏈這四大潛力產業,正成為市場資金的焦點。
蘋果發表會即將登場,如果你也想搶先布局,把握下一波成長機會,現在就到 Line 輸入「+1」,讓我帶你一起掌握我的【蘋果三劍客】!
也可以到我的直播,來了解我對近期盤勢的看法
股怪教授每日直播,最專業及最有內容的節目,一定要收看呦!
每天都準備最即時的資料,要跟各位投資朋友分享。
並且【按讚 + 訂閱 + 分享】
本公司所推薦分析之個別有價證券
無不當之財務利益關係 以往之績效不保證未來獲利
投資人應獨立判斷 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 技術分析變簡單了!化繁為簡實戰學招生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