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AI伺服器營收首度超越iPhone 轉型成果全面顯現
謝晨彥分析師 (摩爾投顧)
8 月 13 日台股爆量長紅 K 棒的低點 24172 點,被市場視為短線極為重要的防守價位。若此處不失守,整體上行結構不致遭到破壞。至於 24416 點的高檔位置,雖然成交量達到 5761 億元,具有短線降溫的參考價值,但筆者更傾向將 24172 視為關鍵防線。觀察密集交易區 23700 至 24000 點,以及外資成本區間 23050 至 23717 點,也有助於掌握市場支撐位置。值得留意的是,新台幣匯率走勢仍是短期變數,一旦在爆量長黑後出現快速貶值,可能意味著資金加速流出,對市場將帶來額外壓力。

影響市場的核心因素,來自即將登場的全球央行年會、美國半導體關稅細節、輝達財報以及聯準會利率決策。尤其是 Fed 主席鮑爾在央行年會的談話,被市場視為定調下半年政策走向。市場普遍預期其基調偏鷹,但更關鍵的是是否將關稅效應納入通膨評估。若未來關稅推升物價過快,過早降息恐怕適得其反。
從產業面觀察,四大亮點產業持續吸引法人資金關注,包括台積電領軍的先進製程與封裝、AI 伺服器、AI 機器人以及 iPhone 供應鏈,還有高價權值股「千金股」與「準千金股」的布局機會。近期市場對 AI 拉貨高峰落於第二季有所疑慮,但最新外銷訂單與出口數據顯示,下半年出口展望優於預期,訂單年增率維持在 7.9% 至 11.9% 之間,反映需求並未如先前擔憂般急速下滑。此外,匯率走弱有助於企業抵消先前的匯損壓力,部分產業甚至可望因此獲得利多。這使得台股在 AI 需求強勁的支撐下,短線波動雖有,但結構仍具韌性。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預測,今年全年 GDP 成長率上修至 4.45%,下半年可望維持 2.3% 的增幅,出口成長更由原先的負值轉為大幅正增 22% 以上,反映台灣經濟動能優於市場預期。儘管提前拉貨效應逐漸消退,美國進口額自 3 月的 3427 億美元降至 6 月的 2641 億美元,未來是否轉化為庫存壓力仍需觀察。但在降息預期與 AI 需求的雙重支撐下,經濟出現硬著陸風險的機率下降。投資人可持續關注鮑爾談話內容及半導體關稅細節,並以 AI、生技與高價電子股為策略核心,同時搭配匯率與外資動向作為風險控管依據。
鴻海 (2317-TW)AI 伺服器與雲端網路業務營收近期首度超越以 iPhone 為主的消費性電子,占比達 41%,展現轉型成果。相較 2021 年消費性電子仍逾五成,結構已大幅改變。展望後市,AI 伺服器需求持續強勁,第 3 季營收預估年增逾 170%,GB200/300 全年出貨量上修至 17k 與 23k 櫃,單季機櫃出貨季增上看 300%,主因組裝良率突破、測試自動化提升與雲端服務供應商資本支出增加。鴻海亦積極擴大全球布局,攜手軟銀進軍美國「星際之門」AI 資料中心計畫,鞏固市占率。法人看好,鴻海已是全球最大 AI 伺服器供應商之一,市占率逼近 40%,2025、2026 年 EPS 預估 14.98 與 18.45 元,營運動能可望持續上修。投顧普遍正向,玉山喊 270 元最高,中信 258.3 元次之,群益 240 元居第三,其餘多落在 220~235 元區間。
輝達(NVDA-US)即將公布財報,市場普遍預期上季營收約 458 億美元、每股純益約 1 美元,部分分析師甚至估計可達 466 至 480 億美元,顯示需求強勁。股價今年已漲逾 30%,但投資機構對前景依舊樂觀。摩根士丹利將目標價自 200 調升至 206 美元,瑞穗從 192 調至 205 美元,Cantor Fitzgerald 更大幅調升至 240 美元,成為華爾街最高預測。分析師指出,AI 推理需求持續攀升,加上新一代 Blackwell 架構推進、雲端巨頭與各國政府資本支出擴張,將推動輝達營收超出預期。雖然美中晶片爭議持續,H20 晶片雖重返中國市場卻遭北京冷遇,但中國企業仍有強烈需求。專家估計,中企因華為產能有限,仍需採購輝達晶片,市場供不應求。整體而言,投資人對「中國因素」干擾反應有限,輝達 AI 生態系與產能優勢將持續鞏固其市佔與成長動能。
台積電與鴻海近期表現強勢,讓人不禁開始思考:下一棒會是誰?
歷史經驗顯示,當台積電率先發動攻勢,通常代表整體半導體與科技供應鏈即將全面起飛。特別是「台積戰隊」、AI 伺服器、AI 機器人,以及 iPhone 供應鏈這四大潛力產業,正成為市場資金的焦點。
鴻海近期持續創高,波段漲幅已超過 80%,今天甚至來到 212 元的高價。而我也已經悄悄鎖定下一檔有望大漲的標的,正開始佈局。
想跟上這波行情嗎?立刻加入我的 Line(@gp520),並輸入「+1」!
也可以到我的直播,來了解我對近期盤勢的看法
股怪教授每日直播,最專業及最有內容的節目,一定要收看呦!
每天都準備最即時的資料,要跟各位投資朋友分享。
並且【按讚 + 訂閱 + 分享】
本公司所推薦分析之個別有價證券
無不當之財務利益關係 以往之績效不保證未來獲利
投資人應獨立判斷 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 台股利多!現金流布局關鍵在?聽蕭碧燕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