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史高又買了20億ETH,他說回檔是底?

BlockBeats 律動財經


編按: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律動財經圖片

原本沒有人會想到,以太坊企業持股的「頭把交椅」,會在 35 天內換人。

以 Tom Lee 為代表的背後公司 BitMine 做到了:這家曾在納斯達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憑藉一次 PIPE 融資與三輪結構化加倉,把 ETH 持倉從零拉到了 83 萬枚,完成對 SharpLink 的絕地反財超財庫。

這不僅是數字上的勝負,更是一場兩種不同血統的資本勝負——代表「幣圈 OG」的 SharpLink,慢慢囤幣、靜待上漲;代表「華爾街力量」的 BitMine,則是在推漲中實現兌現。低成本與高槓桿,囤幣心態與 Narrative 策略,背後是兩個世界觀的正面交鋒。


它們不只是買幣的方式不同,而是在搶佔一個問題的答案:在加密金融的下一個階段,誰有權定義 ETH「價格」?

我們試著從多個角度,理解這場悄然發生、但足夠劇烈的產業轉向。

為什麼是 ETH 的兩種血統?

如果說 BitMine 代表的是一場華爾街風格的結構性突襲,那麼 SharpLink 的存在,恰恰是「ETH 原住民」邏輯的延續。

這兩家公司之間的分野,不僅在持倉節奏、披露方式、Narrative 打法上各異,更重要的是:它們背後所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出身與目的。

SharpLink-OG 手上的幣,囤得太久,走得太慢。拆解 SharpLink 的股東陣容,幾乎涵蓋了以太坊生態的全鏈條資本。

第一類是原血統陣營:Consensys(由 ETH 聯合創始人 Joseph Lubin 創立)掌握 MetaMask、Infura 等核心設施,Lubin 親任 SharpLink 董事會主席。第二類是基礎設施陣營:Pantera、Arrington、Primitive 等深耕 Layer2、DeFi 協議與跨鏈設施。第三類是金融化陣營:Galaxy Digital、GSR、Ondo Finance 等直接在 ETH 的機構化、衍生性商品與託管業務上運作,使其持股成為可管理、可增值的機構資產。

這種資本綁定不僅放大了 SharpLink 的「ETH 財庫」敘事,也為其在買入、質押、減倉等環節提供資源槓桿,並成為華爾街讀懂 ETH 的橋樑。

初期 ETH 持股結構也體現了這種「OG 屬性」:來自團隊錢包內部轉帳而非公開市場;單次買入規模較小,但分佈週期極長;強調安全性、流動性管理與審計配合。

根據財報與鏈上估算,SharpLink 的 ETH 建倉成本區間集中在$1,500–$1,800 之間,部分早期持倉成本甚至低於$1,000。正因如此,其股東結構中「囤幣派」佔比極高,價格回到$4,000 附近時,如果出現自然拋壓並不意外。

並且,早在 6 月 12 日,SharpLink 提交了一份名為 S-ASR 的文件,核心內容是-該註冊生效後,股票可以隨即開始賣出。

這種路徑並非錯,但也自然帶來三個問題:OG 團隊的「囤幣」心態使其更注重成本收益比,幣價一旦大漲,容易觸發減倉衝動;OG 人脈網絡下的信息流更閉環、更謹慎,不傾向於再打 Narrative 以在錢牌」;

這正是 2025 年第三季度,SharpLink 面對 BitMine 節奏化「揭露—融資—加倉—漲價」的策略時,顯得慢了半拍的深層原因。

V 神 圖片來源:coingecko

反觀 BitMine,它幾乎是以「典型華爾街資本入局」的姿態降臨 ETH 賽道。先是 PIPE 融資結構本身就充滿金融工程意義:採用現金+權證+ETH 組合認購結構;參與者包括 Galaxy Digital、ARK Invest、Founders Fund 等主流美股結構投資者;籌碼分佈透明,設定鎖定期,利於估值模型穩定。

我們從其董事會成員背景也能一窺端倪——不少人出身於投行、私募、對沖基金,熟悉 PIPE 融資、合規套利、再融資週期運作。他們眼中,ETH 不是「數位貨幣」,而是一種「可標價、可交易、可套現」的新型金融資產。

OG 與華爾街之間,不只是節奏差異,更是動機衝突。

這被迫倒逼 Sharplink 開始思考,只有 OG 的 ETH 是不是不足夠了?

他們似乎對這個問題給出了新答案——8 月 7 日開始引入了新的華爾街機構投資者,參與其 2 億美元註冊定向發行。

這是一場以太坊敘事的「權力交接」:從 OG 手中,逐漸轉向能講清財報、講好故事、跑通結構的資本手裡。

未來不一定是 BitMine 獨大,但可以預見的是:下一輪 ETH 的定價主導權,將不再由幣圈 OG 決定,而是由誰掌握 Narrative 結構、誰能更多獲得華爾街融資,誰就擁有更多“敘事的籌碼”。

如何用 35 天奪權 ETH 龍頭寶座?

2025 年 7 月 1 日,BitMine 的 ETH 持股是零;8 月 5 日,其揭露的持股已達 833,137 枚。僅用 35 天,這家先前在公開市場毫無加密標籤的公司,就從「無名之輩」變身「全球最大以太坊財庫公司」,完成了對 SharpLink 的反超。

我們詳細拆解 BitMine 究竟是何動作?

BitMine 的出手節奏極為精準。在其 35 天的爆發週期中,幾乎每 7 天就有一次節奏性的公告披露,每一次都像是預謀中的劇本推進:第一周(7 月 1 日–7 月 7 日):PIPE 融資 2.5 億美元落地,公開披露已完成首批購入約 15 萬 ETH;第二週(7 月 8 日 6 月 14 日持有 152625.60 萬萬枚;第三週(7 月 15 日–7 月 21 日):追加購入 27.2 萬 ETH,累計持股達到 83 萬枚以上;

這三輪披露並未採用季度報表中的例行更新,而是插入式地通過媒體、官網、投資者關係信函等方式向市場傳遞明確信號:“我們在持續大規模買入 ETH,且我們是機構持倉增長的領頭羊。”

原文連結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