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度風險浮現?輝達前兩大神祕客戶 撐起Q2近四成營收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CNBC 周四 (28 日) 報導,輝達 (Nvidia)(NVDA-US) 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前兩大神秘客戶合計共現第 2 季 39% 營收,引發投資人對客戶分布過度集中的擔憂。

根據輝達周三盤後公布的第 2 季財報,來自「客戶 A」的營收占了整體的 23%,「客戶 B」則占了 16%。
相比之下,輝達去年第 2 季前兩大客戶分別占 14% 和 11%,意味著今年明顯攀升。
集中度風險
輝達定期透過季報揭露主要客戶的資訊,但本周的訊息卻再度引發討論:輝達的爆炸性成長,是否僅由微軟 (MSFT-US)、亞馬遜 (AMZN-US)、Google(GOOGL-US)、甲骨文 (ORCL-US) 這少少幾家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撐腰?
輝達財務長 Colette Kress 周三在聲明中表示,輝達資料中心營收有 50% 來自「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這一點之所以引人矚目,是因為輝達第 2 季整體營收有 88% 都來自資料中心業務。
輝達在申報文件中說:「我們曾經歷大量收入來自有限數量客戶的時期,而這個趨勢可能持續下去。」
滙豐 (HSBC) 分析師 Frank Lee 周四說:「我們認為在短期內,輝達獲利上修或股價上漲的空間有限,除非我們能更清楚看到 (雲端服務業者)2026 年的資本支出預期。」他對輝達的投資建議評等是「持有」。
神秘客戶是誰?
但是,輝達的「客戶 A」和「客戶 B」不一定是雲端供應商。輝達拒絕透露兩者的身分。
在財報中,輝達表示自家客戶包括「直接客戶」和「間接客戶」,而「客戶 A」和「客戶 B」被列在「直接客戶」這一類。
直接客戶並非輝達晶片的終端使用者,它們買進輝達的晶片、用來建造完整的系統和電路板,之後再賣給資料中心、雲端服務商和終端使用者。
在直接客戶裡,有一些是像鴻海 (2317-TW) 或廣達 (2382-TW) 這樣的 ODM 或 OEM,也有一些是經銷商,或是戴爾 (DELL-US) 這類的系統整合業者。
間接客戶則包括雲端服務供應商、網路公司和企業,它們通常向輝達的直接客戶購買系統。輝達表示,只能依據採購訂單或內部銷售資料,來預測對間接客戶的銷售收入。
要判斷這些雲端服務供應商當中,是否有哪一家是輝達的「神秘客戶」並不容易,部分原因在於,輝達對「直接客戶」與「間接客戶」的定義保留彈性。
舉例來說,輝達在文件中說明,有些直接客戶購買晶片,是為了打造自用系統。
此外,輝達指出,有兩名間接客戶在總營收占比中各自都超過 10%,主要是透過「客戶 A」與「客戶 B」採購系統。
讓謎團更加深的是,輝達表示,某家「AI 研發公司」同時透過直接與間接客戶,貢獻「相當可觀」的營收。
看好 AI 基建商機
輝達周三表示,來自 AI 系統的需求依舊強勁,不僅來自雲端供應商,還有其他類型的客戶,包括為 AI 採購系統的企業,以及「新型雲端」(neoclouds) 業者,後者正在挑戰雲端供應商巨頭,目標是提供更符合 AI 的服務。
輝達還提到各國政府,表示今年將靠「主權 AI」帶來 200 億美元營收。以上所有產品類別,都在推動輝達的營收成長。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表示,到本世紀末,AI 基礎建設規模將達到 3 兆至 4 兆美元。他表示,在一座規模 500 億美元、以 AI 為核心的資料中心中,輝達可望拿下約 70% 的總成本,不僅包含繪圖處理器 (GPU),還有其他銷售中的晶片。
黃仁勳告訴投資人,這是未來五年的合理目標,因為大型超級雲端業者的資本支出規模與承諾正在不斷增加——光在今年就達到 6000 億美元。他並表示,包括企業或海外雲端供應商在內的新型客戶,也正加入這波 AI 建設潮。
他說:「如大家所知,隨著 AI 革命風起雲湧,光是前四大超級雲端業者的資本支出,在過去兩年間就翻了一倍。」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