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掀起比特幣儲備熱潮 國家級戰略能否成功?
鉅亨網編譯王貞懿
亞洲掀起加密貨幣投資熱潮,曾被視為「龐氏騙局」的比特幣,如今成為富豪投資組合必備選項,部分國家更考慮將其納入國家儲備。但在亞洲複雜的政經環境下,這項策略真的能成功嗎?

富豪認知大轉變
亞洲家族辦公室和高淨值人士目前將約 5% 資金配置於加密貨幣。這波轉變主要受兩大因素推動。
首先是監管環境趨於明確。過去監管不確定性是機構投資人進場的最大障礙,但隨著美國《GENIUS》穩定幣法案通過,加上香港等金融中心跟進推出相關法規,更清晰的監管框架正在成形,有效降低合規風險。
新加坡 Revo Digital Family Office 投資長 Zann Kwan 指出,家族辦公室已從早期透過比特幣 ETF「試水」,轉向直接持有現貨,並視為投資組合「必備」部分。更成熟的投資人甚至開始採用基差交易、套利等市場中性策略。
瑞士銀行 (UBS) 中國財富管理主管提到,海外華人家族辦公室的第二、三代成員正積極學習虛擬貨幣,顯示財富代際交替正加速資產重新配置。從香港 Hash Key 交易所註冊人數激增,到韓國三大交易所交易量顯著成長,都顯示加密貨幣正以前所未有速度邁向亞洲主流。
國家級比特幣戰
隨著私人財富積極投入加密貨幣,亞洲政策制定者正醞釀更大膽構想——建立國家級比特幣儲備。目標是將比特幣納入國家資產負債表,對沖一般貨幣的貶值風險,吸引全球資本並在數位經濟競爭中搶得先機。
目前已有多個亞洲國家展現興趣。如不丹自 2019 年利用水力發電進行比特幣挖礦,並納入主權財富基金;越南計畫推出國家級數位資產交易所,探索將比特幣列入國家儲備;菲律賓國會提案建立一萬顆比特幣戰略儲備;香港立法會議員也呼籲政府將比特幣納入儲備資產。
面臨複雜挑戰
與拉美國家相比,亞洲推行比特幣儲備戰略既有獨特優勢,也面臨更複雜挑戰。
首先,國際通行規則缺失是最大障礙。國際貨幣基金 (IMF) 官方框架未將加密貨幣納入「官方儲備」統計,大大削弱其作為儲備資產的現實意義。
其次,比特幣價格波動性是主權國家必須審慎對待的問題。將可能短時間內劇烈波動的資產作為國家財富基石,潛在風險不言而喻。
此外,各國持有的比特幣多數並非戰略性購買,而是來自執法行動查扣。如何處置這些資產本身就是難題,大規模、不協調的政府拋售甚至可能引發市場動盪。
最後,亞洲各國遠未形成共識,呈現「各自為戰」局面。如香港監管積極進取,韓國側重投資人保護,印尼聚焦市場監管,日本官方一度持否定態度。而擁有大量查扣比特幣的中國大陸,其最終決策將對整個亞洲格局產生舉足輕重影響。
高風險國家實驗
亞洲富豪對加密貨幣的擁抱已從趨勢演變為既定事實,為國家層面比特幣儲備戰略提供一個基礎。但將戰略從構想變現實,無疑是場高風險、高回報的國家級實驗。成功可能意味在全球數位金融新秩序中搶占先機;失敗則可能帶來巨大財政損失和經濟動盪。
因此,亞洲「國家比特幣儲備」戰略能否成功,將取決於各國政府能否在駕馭市場波動、應對地緣政治壓力及建立穩健監管框架間找到精妙平衡。這條路充滿未知,但對渴望在數位時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亞洲國家而言,或許是值得一試的勇敢賭注。
- 經濟衰退疑慮未退 債券投資三「高」策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