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馬雲持股公司雲鋒金融狂買1萬枚以太幣 專家:虛擬貨幣正成為香港上市公司新寵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持股的雲鋒金融 (00376-HK) 上周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董事會已批准在公開市場購買以太幣 (ETH) 作為公司儲備資產,截至公告日累計投資金額為 4400 萬,共購入 1 萬枚。專家最新認為,香港上市公司正開始迷上虛擬貨幣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馬雲持股公司雲鋒金融狂買1萬枚以太幣 專家:虛擬貨幣正成為香港上市公司新寵(圖:Shutterstock)

香港金融圈正經歷一場靜默卻深刻的典範轉移,曾被傳統金融機構視為邊緣地帶的加密貨幣資產領域,如今正以「數位資產金庫(DAT)」的新形態強勢介入主流敘事。


在這場變革的浪潮中,穩定幣與真實世界資產 (RWA) 概念尚未完全落地,來自大洋彼岸的 DAT 模式已率先掀起波瀾,將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與加密貨幣價格波動緊密捆綁,催生出獨特的「幣股聯動」現象。

DAT 通常指向那些透過公開市場購入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代幣,並將其納入核心資產配置的上市公司實體。這種被業內人士稱為「囤幣」的操作,使得公司股價與加密貨幣行情形成共振。

這場變革的全球啟蒙者當屬美國軟體公司 Strategy Inc.(原 MicroStrategy),該公司自 2020 年起開創性地將比特幣納入企業資產負債表,透過發債或股權融資持續購入加密貨幣,建構出「融資 - 買幣 - 增值」的循環模式。

數據顯示,Strategy 持有比特幣已突破​​63 萬枚,對應市值接近千億美元,較初始投資成長逾 30 倍,遠超同期比特幣約 11 倍的漲幅。這種激進策略在 2024 年比特幣減半行情中得到市場驗證。

當數位資產價格從年初 4.5 萬美元飆升至 10.3 萬美元高峰時,MicroStrategy 股價同步書寫資本神話,成為華爾街交易員競相追逐的標的。

示範效應迅速在全球擴散。日本上市公司 Metaplanet 轉型為「亞洲版 Strategy」,短短數月囤積 2 萬枚比特幣躍居全球持倉榜第六,香港市場雖起步較晚,但博雅互動已持有 3670 枚比特幣,華檢醫療、華興資本等企業相繼跟進。

根據香港數位資產上市公司聯合會披露,在 49 家會員 (含 9 家美股、2 家 A 股及 38 家港股公司)中,多數正醞釀或執行加密資產配置計劃,總市值規模約 200 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國企背景資金雖受限於直接投資限制,但透過持有相關上市公司股票間接參與幣市的方式已然興起。

資本推手的身影同樣活躍於幕後。趙長鵬家族辦公室 YZi Labs 近期宣布支持 B strategy 基金募集 10 億美元,華興資本控股 1 億美元的 BNB 投資項目雖股價反應平平,卻揭示出傳統金融機構轉型路徑。火幣創辦人李林旗下新火科技更拋出 5 億美元無上限囤幣計劃,首日募資即告超額完成。

幣圈華人三巨頭中的張華晨、李林、趙長鵬齊聚香江,連同蔡文勝、沈波等資深玩家,共同建構起加密資產與傳統金融的對接橋樑。

然而,這場狂歡背後暗藏結構性矛盾。業內共識認為,香港的優勢在於資金募集而非資產端營運,成熟的美股市場提供 PIPE(私募股權投資已上市公司股份) 和 ATM(隨時發行) 等靈活工具,允許上市公司快速增發股票兌換流動性。以 Strategy 為例,2024 年透過上述管道募資逾 280 億美元,支撐起龐大的比特幣收購計畫。

反觀香港市場,嚴格的審批流程和有限的融資手段,使得企業更傾向於赴美實施「融資 - 買幣」的飛輪效應。

風險警示訊號已然浮現。分析師指出,目前市場存在盲目複製 Strategy 模式的泡沫風險,部分資質欠佳的小市值公司跟風入場後已遭遇股價下跌。

更嚴峻的挑戰在於,當加密貨幣市場轉入下行週期,缺乏實質業務支撐的「純囤幣」上市公司恐將面臨估值重構危機。

在這場重構金融秩序的實驗中,以太幣、BNB 等替代性加密資產正成為新焦點。雲鋒金融斥資 4400 萬美元購入 1 萬枚以太幣,新火科技執行長翁曉奇直言以太幣溢價潛力優於比特幣

但質疑聲音始終存在,當上市公司透過低成本融資囤積高價代幣卻無實質獲利支撐時,這種「借債買幣」的遊戲能否持續,尤其是在比特幣走勢逆轉的極端情境下,而香港金融圈的這場加密貨幣實驗,終將在創新與風險的平衡木上接受市場檢驗。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