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什麼是儲存賽道的終極解法?數據雲儲存賽道的前生今世與未來

金色財經


作者:Ray 來源:X,@RayAC1397

摘要:從雲儲存賽道的前身,分析整個賽道和歷史的變化,接着分析Filcoin和Arweave的問題,最後分析irys的商業模式並預測Irys TGE之後的估值。Irys FDV 3億以下為低估,至於長期來看是否能夠坐穩雲賽道龍頭老大位置,需要關注業務與tokenomics的契合度以及核心用例是否能夠順利跑通。

關鍵詞:雲儲存賽道分析、Filcoin商業模式分析、Arweave商業模式分析、Irys項目介紹、估值預測、Irys戰略分析

正文:


Chapter 1:從石壁到雲端的演進

在遙遠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人類第一次有了將資訊儲存下來的想法:我們的祖先們聰明地把資訊刻在「經久不衰」的石板上;在工業革命時期,音樂作為一種資訊,被儲存在了唱片上;而在計算機時代,人們又發明了磁帶、硬盤、光盤等一系列資訊儲存硬體……

數據的儲存方式,從來都是時代進步的剪影。

1956 年,IBM 推出 Model 350,這是一台足有兩台冰箱並排那麼大的機器,重量接近一噸,卻只能保存 5MB 的數據,人們需要用吊車將它吊入機房。儘管笨重至極,但它第一次讓「電子儲存」成為企業能夠付費使用的資源。這種突破改變了資訊的命運:它不再完全依附於難以維繫生命的紙張上,而可以存在於能夠長期留存的電磁材料上。隨後的幾十年裡,硬盤廠商展開了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Seagate、Western Digital、日立等公司不斷提高磁盤的儲存密度,讓每平方英寸磁盤片上能排列的磁性顆粒越來越多。每一次技術迭代,都意味著容量翻倍、價格下降。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個人電腦的普及和網路的興起,讓這些硬盤廠商成為整個產業的基石。在那個年代,儲存就是「原材料」,市場的核心標準只有一個:誰的儲存解決方案效率高,即又便宜又好。然而,當數據儲存規模開始指數級增長之後,企業的首要需求變為「如何保證數據的穩定與安全」。銀行、航空公司、製造類企業的營運都依賴數據,對他們來說,細小的失誤都可能造成巨大損失。於是 EMC、NetApp 這樣的企業級儲存廠商崛起,他們賣的是一整套儲存陣列與配套軟體。此時,雲儲存賽道的商業邏輯由一次性服務變為長期合作,企業客戶與服務廠商簽署的是長期的服務和保障合約。儲存在這裡第一次被歸類為「業務資產」。

時間來到21 世紀初,網路和行動浪潮讓數據開始跨越國界流動。傳統企業級儲存方案在全球化的需求面前顯得笨重而昂貴。2006 年,亞馬遜推出 S3 服務,把儲存抽象成一個簡單的 API:開發者無需再採購機房和磁盤,只需幾行代碼就能隨時把文件寫入雲端。這種「隨用隨取」的模式徹底改變了開發者的習慣,也讓初創公司第一次獲得了和大公司一樣的基礎設施。雲儲存的價值不在於便宜,而在於彈性和生態。它讓儲存從設備,變成了一種「隨時在線的服務」。很快,Dropbox 和 Google Drive 把這種體驗帶到了消費者端。用戶不需要關心文件放在哪台電腦,只要有網路,就能隨時在手機、平板、筆記本之間無縫切換。儲存的概念再次被改變:數據不再被儲存在物理設備上,而是屬於人類自己的「賽博空間」。從 IBM 的磁鼓,到 EMC 的儲存陣列,再到 AWS S3 的對象儲存,數據儲存的演進反覆印證一個規律:每一次新龍頭的加冕,都是因為它創造,或者說滿足了一個新的數據使用需求。第一代硬盤解決了容量的問題,企業儲存解決方案滿足了「穩定與安全」的需求,雲儲存則瞄準的是「靈活與可擴展」的痛點。然而,在這些歷史背後,有一個特徵始終沒有被改變:數據所有權過度集中在雲廠商手中。在數據被資產化的今天,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至此,Web3開始入局。

Chapter 2:Filecoin 礦工邏輯 與 Arweave 的理想主義

在 Web2 體系下,數據所有權與控制權高度集中。無論是 Facebook 的社交關係,還是亞馬遜的交易數據,本質上都由公司掌握。用戶雖然在「使用」,但從未真正「擁有」。企業肆無忌憚地利用數據賺錢,但用戶卻只能當一個無力的小羊羔:當個人賬號被封禁時,他的數據也隨之消失;當企業出於合規或政治壓力而下架內容時,這些資訊就會馬上從公共空間裡消失。

於是,去中心化儲存的呼聲出現了。2015 年,IPFS 項目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用「內容哈希」去尋找文件。意思就是,任何節點只要保存了這份文件,就能響應請求,這解決了「單點儲存風險」的問題。但很快人們發現,光有技術是不夠的,沒有經濟激勵,節點不會願意長期保存數據。於是 Filecoin 應運而生,它在 IPFS 的基礎上加上了Tokenomics:礦工提供儲存空間,以獲得$FIL,Filecoin協議用複雜的時空證明算法驗證數據是否有被真實的保存下來。從設計上看,它的基本命題是「把儲存做成一個開放市場」,這在供給側確實奏效:只要有token獎勵,一定能組織起大量的礦工參與生態活動。但他們沒考慮到的點是,市場不僅有供給,還有需求。此時,一大堆搭便車者出現。Filecoin 的激勵主要落在「提供容量並按時出證明」上,礦工天然更關心經濟利益,而不是如何為用戶服務。於是,一大堆搭便車者出現了。你會看到一個結構性剪刀差:供給端極其活躍,需求端卻沒有同步增長。這個剪刀差很快傳導到產品層。一個需要穩定讀寫的團隊,評估 Filecoin 時會先問三個問題:寫入之前要準備什麼、檢索延遲的不確定性在哪個區間、出了問題找誰負責。另一方面,在寫入這邊,真實業務數據往往伴隨不斷更新,而 Filecoin 的語義天然偏向「定長、定期、續約」的冷儲存,開發者要額外搭建索引、版本映射與續期策略。而到檢索時,問題又來了:如果決定自己做 CDN 與緩存,使用 Filecoin 的邊際收益就會被無限拉低;如果依賴第三方網關或服務商,服務關係又變成「半中心化」,負責人會質疑為何不直接上雲。最後一環是責任邊界:鏈上證明無法直接為產品體驗負責。對企業客戶來說,哪怕只是 1% 的不確定性,也足夠把Filecoin排除在關鍵鏈路之外。激勵設計帶來的路徑依賴還體現在付費者身上。在一個理想的開放市場裡,付費者應當是使用者。但當早期真實需求不足時,生態就不得不用激勵去拉動需求(例如給予某些數據集更優惠的上鏈條件)。這可以短期拉動交易筆數,卻很難證明「自發的、願意持續付費」的需求真的成立。久而久之,供給端的財務模型圍繞「區塊補貼、抵押與罰沒」運轉,需求端的付費意願則圍繞「是否有補貼與額度」波動,兩個系統沒有真正耦合起來。這也是為什麼你在很多成功案例里,會看到「大數據上鏈」的新聞,卻很少看到「高頻檢索、持續復用、上層產品盈利」的閉環敘事。

幾乎同時,Arweave 提出了另一種解決方案:用戶一次性支付儲存費用,網路則承諾長期保存。創始人 Sam Williams 的靈感來自於史學與社會學:如果過去能被抹去,那麼社會記憶就將不再可靠。這條路的價值不言自明:某些價值一旦被刪改,社會的信任就會被侵蝕。

Arweave 把「未來的儲存」通過一次性付費的方式折現,網路在很長時間裡持續複製、保存,這是它打動人心的地方。但當你把它放進產品與商業的語境裡,另一組問題會冒出來。第一是「永久」與「迭代」的張力。絕大多數應用並不是一次寫入、永不更新,而是不斷修訂、回滾、A/B。Arweave 的正確用法是把每次變更當作新內容寫入、通過索引指向最新版本。技術上能做,工程上也不複雜,但應用層的設計卻始終是個問題:用戶只想看最新版本,而不是花時間理解一條不可變的時間鏈。第二是永久儲存帶來的倫理問題。開放網路必然會承載灰色與違法內容,Arweave協議不能刪除,只能依賴網關、前端與索引層的「自律」與過濾,這使得開發者在面對「責任歸屬」時左右為難:一旦你主動負責過濾工作,那麼你就變成了責任主體;而若你不承擔,就會失去客戶。第三是經濟系統的理想化。Arweave 的承諾依賴兩個樸素的長期假設:儲存單位成本持續下降以及網路在足夠長的時間裡維持複製強度。它們在宏觀上成立的機率很高,但對於單一產品經理而言,眼前的現金流壓力是很難解決的,畢竟這意味著要一次性付出的大額寫入費,光算利息都會讓人望而卻步。久而久之,Arweave的業務就被限制在一個非常小的細分市場裡,估值一直無法實現突破。

Chapter 3:AI與雲儲存,數據在跳舞

在Filecoin 與 Arweave 打開Web3雲儲存的大門後,很長一段時間雲儲存賽道都無人問津。而就在這個空窗期嗎,Irys 出現了。它提出的核心問題是:為什麼數據不能自己動起來? 既然寫入儲存的那一刻,本質上就是一個「事件」,那麼為什麼這個事件不能立刻觸發邏輯?如果網路本身能承擔執行環境,那麼數據就不再只是沉睡的檔案,而是能驅動應用的單元。Irys 的設計基點正是如此。它不再圍繞着 Filecoin 的「挖礦邏輯」和 Arweave 的「永久儲存」里做更新,而是把儲存與計算結合在一起,提出「可編程數據鏈」的概念。寫入數據即觸發,數據攜帶邏輯進入網路,由 Irys 的執行環境(IrysVM)直接運行。對開發者來說,這意味著從「兩段式」操作,變成了「一段式」——寫入即調用。

前文提到過,在過去半個世紀,儲存的每一次演進,都是因為它創造了新的需求。因此我認為,Irys的前瞻性在 AI 時代顯得尤為重要。AI 模型需要大量數據,而且需要可信的來源與可驗證的執行。傳統儲存把數據鎖在冷倉庫里,再交給鏈下邏輯處理,不僅繁瑣,還在可信度上留有空白。而 Irys 設想的數據形態是數據自驅:它們能自動「餵模型」,自帶計費與權限規則,能在無需託管第三方的情況下,跨組織協作。

另一方面,Irys 厲害的地方,是把儲存、執行和驗證整合到同一底層協議里。這意味著,不同協議寫入的數據,可以被彼此直接讀取和復用,甚至驅動更複雜的應用邏輯。那麼隨著節點越來越多,網路的整體價值就會自然增長,因為數據的可發現性和可組合性不斷增強。要理解這一點,可以想想以太坊。當年它引入智能合約時,很多人不明白這和普通鏈上轉賬有何不同,直到 Uniswap、Aave、Compound 等金融應用相繼誕生,人們才意識到智能合約就是無限敘事的種子。Irys 其實在做一件類似的事情,只不過對象從「金融」變成了「數據」。雖然數據過於抽象不如金錢直觀,可一旦生態積累起來,開發者就會發現:我可以直接在別人的數據輸出上繼續搭建,而不必再依賴外部預言機或重複採集。這樣的敘事,其實與 AWS 當年的路徑也很像。AWS 並不是單靠「便宜儲存」取勝,而是通過一整套 SDK、控制台、API,把開發者徹底鎖定在它的生態里。你用了 AWS 中的一兩個服務,很快就會被整個AWS 體系的便利性所吸引。Irys 如果正確執行合作,比如「高質量數據」只在寫入 Irys 時才能訪問,它也會形成類似的價值鎖定。屆時,Irys 上的數據就不僅僅是某個協議的資產,而是整個生態的燃料,而這種正向循環最終會反哺到數據網路本身和代幣價值之中。

Chapter 4:Irys的估值與市場

要知道,理想雖好,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擁有前瞻性的項目不等於必然成功。Irys 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冷啟動。如果沒有真實需求,即足夠的應用願意消費這些「可編程數據」,它就會退化為另一個便宜的儲存方案。第二個難題是兼容性。開發者已經深度依賴 EVM、IPFS、AWS 等接口,任何新範式都會提高學習成本。Irys 想要打開局面,必須在「零門檻使用」上做得足夠順滑。第三個難題是治理。數據一旦能觸發邏輯,就會帶來新的攻擊面:虛假數據騙保、惡意觸發消耗資源、版權和隱私糾紛。中心化雲靠法律與權限解決,而去中心化協議必須在機制與治理上給出答案,否則難以獲得機構級採用。因此,Irys是神是鬼,要在主網上線後才能判斷。讓我們期待一下,它能否像 AWS 當年那樣,把抽象做得足夠優雅,把樣板場景跑得足夠漂亮,讓開發者願意用它替換掉原有的拼裝方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所有基礎設施能否幹掉老大,成為「下一代龍頭」的關鍵點。

如果是筆者,會關注以下三條路徑:

1、第一個應用場景。歷史上的所有基礎設施,都有標誌性的應用場景來證明其價值。S3 靠 Flickr、Dropbox;Snowflake 靠金融和零售的實時分析場景。

同樣,Irys 必須跑出一兩個殺手級場景,比如健康數據的實時激勵系統或是 DePIN 設備的自動結算機制。

2、降低遷移門檻。開發者習慣是最難改變的。EVM 為什麼能成為事實標準?因為它讓人們在新的環境裡復用舊的工具和語言。Irys 要避免「重新教育市場」,而是要在接口、SDK、開發體驗上最大化兼容現有習慣。

3、設立治理工具或生態規則。數據一旦能觸發邏輯,就一定會帶來攻擊與糾紛:虛假數據騙取獎勵、惡意觸發消耗資源、版權歸屬的灰色地帶。如果 Irys 能夠在機制層提供「驗證數據來源」「限制惡意觸發」「嵌入版權與隱私邏輯」的工具,它就能在 ToB 和 ToG 的場景里贏得信任。雲賽道戰爭的激烈程度不容低估。雲廠商依然是龐然大物,拼裝方案依舊靈活便宜,鏈下證明模式更是成本低廉。但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真正的突破並不是從舊格局裡拼殺出來的,而是當某個新習慣被創造出來、變成標準之後,格局才被重塑。Irys要解決這個核心問題,才能當上龍頭老大。

在估值方面,截止至本人寫文時間,$FIL的流通市值20億,FDV達到47億;$AR的流通市值4億,幾乎全流通。同期上線BN的ZK rolldown基礎設施Succinct的$Prove流通市值為2億,FDV11億。考慮到Irys擁有AI+雲儲存兩個大概念,雖然市場AI概念正盛,但由於宏觀方面帶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市場很難給予溢價。

我認為IrysTGE後的估值如下:

1、低開:3 億 – 5 億 FDV;

2、正常:8 億 – 12 億 FDV

鑒於作者本人風險偏好較低:

1、如若業務進展順利,並且能與Tokenomics形成飛輪閉環,且估值水平低於3億FDV,我將直接買入。若FDV到達5億附近,我將小倉位買入;高於5億保持觀望。

2、如若業務進展不順利,或者tokenomics不能與業務協同,我將保持觀望,並把判斷走勢的權重指標從基本面移至技術面上。

來源:金色財經

發佈者對本文章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在投資加密貨幣前,請務必深入研究,理解相關風險,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因為短期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潛在的重大損失。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