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美食|龍眼農的討山文化 與時間拚搏的風味之美
行遍天下

【圖/文:陳志東】
作者|陳志東
獨立記者,專注於台灣休閒農業及食材深度報導。著有《休閒農業走過 20 年》、《農村廚房尋味之旅》、《嘉南平原的心跳聲》等書。
每年 8 月立秋,龍眼開始結實纍纍,到了 8 月下旬處暑前後,就會一顆顆的鮮美掛滿枝頭,直到 9 月白露後進入尾聲。也就是,龍眼盛產於一年之中最熱的秋老虎季節、也是勢必要歷經颱風的季節,僥倖躲過颱風與暴雨的龍眼,都是上天給的禮物。
只不過,這是個讓農夫無法偷懶的禮物,主要在於龍眼跟荔枝一樣無法後熟,一定要完全成熟後才能採收,採下之後號稱「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因此農夫一到龍眼產季只能不停加快腳步採收與出貨,當天賣不掉的就要立即趕工做成龍眼乾,期間只要偷懶一兩天,它們就會毫不客氣的讓色香味全部消逝。

01▲每年 8 月龍眼結實纍纍時,總充滿了金黃豐收的喜悅。

02▲仙湖農場第五代主人吳森富正示範龍眼農採收龍眼的方式,作法是把整枝條砍下後順著帆布滑梯滑到地面。

03▲從新鮮到桂圓,龍眼在這 6 天 5 夜過程中,每天的風味都變得不同,都各有支持者。
三種作法,香氣各自不同
在台灣,龍眼乾主要區分三種作法:機器乾燥、陽光日曬,還有焙灶柴燒。其中機器乾燥品質最穩定也最簡單,放進乾燥機設定溫度與時間就完工,適合喜歡沒有其他雜味、只要單純龍眼乾風味的人。陽光日曬也一樣味道乾乾淨淨,會增添一點來自太陽的香氣,並因每年陽光熱力不同而有不同的口感與 Q 度。最後一種焙灶柴燒,它最辛苦,味道也最多元。其作法是在山區土坡挖出「焙灶寮」,然後將修枝後的龍眼木點火,讓柴火的煙與熱度經過一條如烏鶖尾巴的管道後,以均勻穩定的煙霧熱力去烘乾龍眼。由於新鮮龍眼水分多,放入焙灶寮後經常一股混雜水蒸氣的濃濃煙霧升起,這時龍眼農就要趕快在煙霧中拿著工具翻動龍眼讓其均勻受熱,動作猶如農夫耕田一樣,號稱「耕煙」。
耕煙聽起來浪漫,實際上就是要在一年之中最熱的季節,走進溫度高達 5、60 度的濃濃煙霧中翻動龍眼,這時農夫一定會被燻到眼淚與汗水齊發,而且在這焙龍眼的 5、6 天中經常幾個小時就要翻動一次,不停經歷酷暑時的煙霧浴,過程極度辛苦,但換來的就是那無法取代的甘甜與柴火香氣。

04▲柴焙龍眼乾過程,會不時冒出高溫煙霧,讓農民嗆到流淚流汗,農民都號稱這個「耕煙」是最流目油的工作。

05▲龍眼在大家眼中只有一種,事實上有台灣龍眼品種已經超過 50 種,圖中這粉殼、潤蒂(韌蒂)、菱角是頗常見的三種,滋味與外型各自不同。

06▲焙龍眼要不停透過焙灶寮底下的灶口進行火力控制,在最炎熱的秋老虎時節,做著最流汗與流淚的烘焙工作。
入林耕煙,看見風味之美
早年龍眼乾很便宜,因為大家眼中「就龍眼乾啊有什麼稀奇」,直到前些年柴焙龍眼乾成為許多烘焙師傅的奪冠秘技,大家這才開始理解,原來它的滋味如此美好,過程又如此艱辛。每年 8 月,台南東山仙湖農場都固定會辦理一場兩天一夜的「仙湖桂圓 入林耕煙」行程,首先會由返鄉青年、仙湖農場第六代吳侃薔針對台南東山為何成為龍眼之鄉的歷史典故,以及烘焙龍眼的所有過程與風味轉變進行深度解說。仙湖農場第六代吳侃薔透過展演,融合傳承幾代的先人智慧、沉浸式的互動體驗等種種多元可能的裝置藝術,呈現龍眼的一生與職人的細膩執著,由他口中娓娓道來,讓參與的旅人明白:龍眼每年都要經歷過颱風、暴雨等劇烈氣候,留下的才是上天賜給的禮物。這跟漁夫討海其實很像,仙湖農場將之稱為「討山」,而人在討山之中,就是「謝」天之意。接著帶領大家走進龍眼林中,在 80 年歷史的老焙灶寮看如何柴焙桂圓,並安排試吃不同品種龍眼,以及焙火 1 天到 6 天,處在不同天數下的龍眼乾,讓大家細品龍眼在熱火溫度下的風味如何轉變,細品那汗與淚的香。

07▲仙湖農場第六代吳侃薔將自己從小到大熟悉的灶寮生活,以沉浸式展演與故事性解說,將迎山、入林、起灶、伴雲、耕煙、隨風、席月、益智、歸真等九大情境鮮活地呈現這片土地獨一無二的討山文化。

08▲仙湖農場的住宿房間,每一間都正對壯闊山景,是許多網美喜愛的打卡點。

09▲仙湖農場附設有田媽媽餐廳,並以台南東山在地桂圓、咖啡等食材,設計很有文化滋味的餐飲。
來源:《行遍天下》39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行遍天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